顯示具有 ㊣ 設計 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 設計 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 信仰石頭 ]

紅樓夢第一回描述著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透過遺留的那顆石頭,進而成了一篇故事。 從紅樓夢中探討時投與文化的關連性,蒐集了一些資料後,從女媧補天開始談起,女媧補天在中華文化上一直是重要的神話故事,以下是女媧補天出自《淮南子(1)‧覽冥訓》:
原文
往古之時,四極(2)廢,九州(3)裂,天下兼覆(4),地不周載(5),火爁炎(6)而不滅,水浩洋(7)而不息,猛獸食顓民(8),鷙鳥攫老弱(9)。於是女媧(10)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螯(11)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12),積蘆灰以止淫水(13)。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14),冀州平,狡蟲(15)死,顓民生。背方州(16),抱圓天,和春陽夏,殺秋約冬(17),枕方寢繩(18)。陰陽之所壅沈不通者,窮理之(19);逆氣戾物傷民厚積者,絕止之。

注釋
1、《淮南子》:也稱《淮南鴻烈》,雜家著作。西漢劉安主編,二十一卷。雜采先秦諸子之說而成,以陰陽五行和道家天道自然之論立說,雜揉儒、法、刑、名,所集思想資料較為龐雜,保留先秦原始資料甚為豐富,也是包含原始神話素材較多的典籍之一。
2、四極:四方支天的樑柱。極:棟樑。這裡指天柱。廢:毀壞,墜毀。
3、九州:九州大地。古時分天下為冀、兗(音掩)、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裂:塌陷崩裂。
4、兼覆:完全覆蓋(大地)。兼:一併,完全。
5、周載:(把萬物)完全承載。周:全,普遍。
6、爁(音爛)炎(音艷): 大火燃燒蔓延的樣子。
7、浩洋:浩蕩汪洋,洪水盛大的樣子。
8、顓(音專)民:善良的人們。
9、鷙鳥攫(音抉)老弱:鷙鳥,猛禽,如鷹、雕、鷲等。攫,鳥獸用爪抓取東西。
10、女媧:神話中女神名。與傳說中的伏羲、神農合稱「三皇」。
11、螯(音憋): 神話中的巨龜。這句說女媧用龜足做支天的柱子。
12、殺黑龍以濟冀州:黑龍,神話中的洪水神。濟,救助。
13、積蘆灰以止淫水:蘆灰,蘆葦燒成的灰。淫水,大水。指洪水。
14、涸:乾枯,水枯竭。
15、狡(音角)蟲:指害人的凶獸猛禽。
16、背方州:背對大地。天圓地方,地又有九州,故稱地為方州。
17、和春陽夏,殺秋約冬:和、陽、殺、約都是使動用法,分別是使溫和、使炎熱、使肅殺、使斂藏的意思。
18、枕方寢繩:嚴格遵從陰陽變化規律行事。比喻端正規矩地立身行事。
19、窮理之 窮:貫通。理:疏理。

翻譯
遠古的時候,四極坍塌,九州崩裂,天不能全部覆蓋大地,地不能完全承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滅,洪水氾濫汪洋不止息,猛獸吞食善良之民,鷙鳥攫取老弱之人。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斬斷螯足來支撐四極,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堆積蘆灰來阻止洪水。蒼天被補,四極被立正,洪水乾涸了,冀州安定了,猛獸被殺死,人民得以生存。天圓地方,春天變得溫和,夏天變得炎熱,秋天變得肅殺,冬天變得斂藏,嚴格遵從陰陽變化規律行事。陰陽二氣壅滯不通的地方,她去疏理貫通;危害萬物傷害人民積聚財物的逆亂之氣,她去禁絕阻止。

補充資料
女媧
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與伏羲為兄妹。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並捏土造人,制定嫁娶之禮,延續人類生命,造化世上生靈萬物。

在《太平御覽》中記載:女媧在造人之前,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羊,初四創造豬,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籐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一個一個的人。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制定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傳宗接代的方法。

五色石
五色石:青、赤、黃、白、黑這五種顏色寶石,是中國傳統著名的開運寶物。佛教經典中的[ 梵天擇地法 ]中也記載著:「見有五色石,青黃赤白黑各在本,…,此必是勝地,作壇四天王自至。」也就是把五色石五色石按照其方位放好,則會有四大天王來護持。

東漢時期許慎《說文》中提到"古玉之美",其中,重要的一項便是,其色澤至少需為五色之一。
那,何謂五色呢?原來就是自古以來,五行八卦中五行的代表色金=白色、木=綠色、水=黑色、火=紅色、土=黃色。自遠古開始此『五行五色』之概念,運轉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
---------------------------------------------------------------------------------------------------

女媧的煉六色石補天與塑泥造人創造了大地萬物,而大地萬物從古自今與人共生於天地之間,早在距今三百萬到一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人類就懂得將岩石用來做為生活的工具。

舊石器時代
(一)居住在岩石洞穴中,躲避風雨的侵襲。
(二)利用岩石做為打獵的工具:那時的人類以打獵維生,用自己的身體和動物搏鬥總不是辦法,於是聰明的人類 發現可以拿岩石來當武器對付獵物,他們有的直接拿石球往獵物身上丟,有的將碎石頭鑲在木棍上來攻擊獵 物,有了石頭的幫助,使得他們的獵收更豐盛。
(三)破裂的石片做為切割獵物的工具,將獵物捕到手後,需要利用尖銳的石頭來切割。切開獸皮用來做衣服,用尖細的小石子在獸皮上穿孔,砸碎獸骨來做其它的利用。

新石器時代
到了距今一萬年到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從事農業活動,不需要天天為獵捕野獸費心,有固定的食物來源、生活穩定後,有比較多的時間來研究製作石器的技術,於是石器的製造技術就越來越進步了。
(一)磨製的石器
這時候的人類發明了以磨製的方法來製作石器,將石器做得更實用、更精緻,並針對農業社會製造了許多的農具,有用來磨稻穀的石磨盤及石磨棒、用來伐木的斧、石錛、掘土用的石鏟、石鋤、收割工具石刀等。這些用岩石做的器具讓人更便於耕種。
(二)美觀的石器
技術進步後,石器不僅要實用還要看起來美觀,於是,這時候做的石器比以前更平整好用、外型更美觀,並且還製造了裝飾用的石器,例如:石片串成的項鍊。

岩石在建築方面的應用
日後,岩石的利用大多著重在建築方面,因為岩石的堅硬特性,使得它成為主要的建築材料之一。 聽 過「三隻小豬」的故事吧,老三小寶就是使用堅固的磚塊蓋房子,才能逃過野狼的攻擊呦!遠古時代,人類居住在洞穴中,後來由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建築技術日益增進,已能將岩石搬運到適當的地點搭建建築物,像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以高超的技術利用一塊塊的大岩石搭建而成的。另外,像台灣原住民的石版屋,則是由 一片片的片岩所組成。岩石大多使用於建築物的主要結構部份,像是牆、柱子、地板⋯⋯等。

藝術方面的運用
(一)石畫:早期人類居住的洞穴中,被發現留有許多在岩壁上刻畫的圖案,記錄當時人類的生活情形,多虧岩石不容易腐朽的特性,才讓我們能夠從岩畫內容中瞭解當時的人類生活。現今的「石畫」,大部分是指在石頭上作畫。
(二)雕塑:岩石是雕塑作品的主要取材之一,尤其是大理石,常被運用來表現人體之美,像是著名的「大衛像」、藝術家羅丹的雕塑作品等,都是最佳典範。我們也常可以在校園中看見石製的雕像,這些雕像歷經了長久的風雨侵蝕,卻仍能讓我們目睹它的風采。
(三)飾品:岩石本身即具備獨特的美感,豐富的造型、色彩、肌理的變化,常被用來當作裝飾品。溫潤的玉石,被當作是一種吉祥物,磨製成玉佩、玉環、玉簪等各式各樣的裝飾品,配戴在人們身上。

膜拜石頭
大自然的力量,是觸使人們對上蒼的畏懼繼而膜拜的原因。人類很早便已經感到自已的力量是渺少的,所以有五面是牆的房子,有遮蔽身體的衣服,有堅韌鋒利的武器, 有多門多樣的經典……這些無不是人類缺乏安全感,要保護自己的表現。站在天地之間,感受著大自然的浩瀚宏大之勢,人很容易便會意識到有無比的力量正包圍在自己的身邊。 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常說到甚麼長期吸收日月精華變成妖精,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便是從千萬年來吸收日月精華的石頭裡孕育出來。日月精華正是人們感到力量包圍的憑據。從這些我們不難理解人們為什麼會膜拜起自己身邊的一切起來。

一塊大石,一株大樹,它們雖然比不起高山森林,但石頭、樹木生於自然,是最接近大自然而又是人可接觸到,是最可以代表大自然的,也包含了大自然的力 量。幾千年來,人類一直都在尋求辦法保護自己,但就只有大自然的「威脅」是免不了的。

為求安心,人需要做多少功夫--膜拜一個可以觸摸得到的石頭,比起膜拜一個遙不可及的天空心裡會好得多。

隨著人類文化知識的發展,在人群心裡漸漸塑造了一些更接近於人的「偶像」出來。有用泥土黏著而成的, 有用石塊雕琢而成的,有用木材刻鑿而成的……但無論是用甚麼造成,偶像的形相都充份反映了人內心對大自然的看法:有些偶像凌牙利齒,面目猙獰,表達了人對 自然的恐懼與懾服;有些偶像三頭六臂,奇形怪相,表達了人對自然神秘的疑惑;而有些偶像則是面慈目祥,十足凡人一個,表達了人希冀自然與人是親切的。

在人類文明開發以來,人受著權力、慾念、物質思想的薰陶,心靈上的補充越見不足,因而弄致滿天神佛,出現了形形式式的宗教,祈求得以彌補。

一.閩南石頭公
漢人對石頭的崇拜,由來已久。古代人相信石頭是具有神秘生成力和行動力的神聖東西,所以經常被當作大地神的代理象徵,或是神在大地上的宮殿。中國古代以「社」為大地的守護神,而社中以石頭為「社主」,作為神的表徵。

古代人把石頭視為是力量、生命、豐饒、永恆等象徵,在各種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環境下,石頭的原始信仰往往和當時的社會與文化現象相結合,由此而形成了各種石頭的神話傳說與宗教禮儀。

「石頭公」又稱「石將軍」、「石佛公」、「石府將軍」、「大伯公」、「大伯爺」或「石聖公」,凡是尊奉石頭為神的,都作以上種種稱呼。它們均為郊野田頭或樹下巨石而已,由於岩石怪異奇特、形色與眾不同。 崇拜「石頭公」,也就是屬於自然崇拜,祭祀人形自然石和畸形自然石,在台灣地區,以往非常普遍,不過在中國很早也常見把人形自然石供奉在土地廟,而當作是「土地公」,所不同的,台灣對「石頭公」的指認比較廣泛。 當然,就是人形自然石或畸形自然石,也不是隨便都拜為神的,多半是在偶然的場合里,碰巧有點什麼徵兆,便神乎其來的傳開,甚至加以附會穿鑿之說,奉祀為「石頭公」。 台灣各地石頭公,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傳說,另外有些廣東移民祀拜石母娘娘,但她並非石頭公的配偶神,乃石頭公的女性化,也是古代自然神的一種。

石頭公的主要職能是保佑兒童的健康,臺民相信,孕婦拜石頭公,會使胎兒「頭殼硬」(健康);兒童許給石頭公作契子,可以使他們筋骨硬朗,快快長大。

至於臺灣有多少石頭公廟、或拜石頭公之處,確實的數目很難得知。因為石頭公廟大多是小廟,或根本沒有廟宇,很少列入寺廟登記冊。而且新的石頭公不斷被發現,新的石頭公廟也不斷在增加,所以必須靠大型的田野調查,方能奏效。

彰化社頭鄉仁和村山腳路旁的泰安宮俗稱「石頭公」,創建於清同治年間,殿宇古色古香,所供奉的石頭公神像,形似牛頭,有雙眼也有嘴巴、鼻子,身穿袍服,頭上帶冠,手持法器,儼然就像一尊西遊記裡的牛魔王石像,一眼望去,頓時不禁令人嘖嘖稱奇,也因此大大提高了此妙的身價,當地及附近居民都稱之為「石頭公」,護佑當地居民安居樂業。

彰化鎮平里有這麼一個傳說,是耆老們在茶餘飯後最津津樂道的:在福德祠附近的沙洲,曾浮出一個官印,因而,鎮平里陸續出了五位區長。 又傳,昔日佃農張養,在溪底墾荒時,拾得一粒石頭,貌似土地公像,將之安置於田邊一角,供庄民膜拜,稱為石頭公。 道光年間,林錦以私資修磚,建造成一座,建坪不及二坪,結構簡陋,屋頂矮小的小型祠宅,庄民若要膜拜需彎腰跪拜。直至民國八十二年五月十六日,里長許澄彰先生,發起庄民捐資重建,且於同年十二月舉行入火安座禮。

二.客家石母 臺灣有上百顆以上的石頭神,但是大部分的石頭神都被當成陽拜,並且以「石頭公」、「黃石公」、「石爺」等陽性來稱呼。但是在苗栗的許多客家聚落裡,石頭神卻被當成陰性神來崇拜,並且稱呼她為「石母」或「石母娘娘」。

石母娘娘,被視為地方的守護神,每年石母娘娘誕辰〈中秋節〉,信徒、契子們除了備妥豐盛祭品前來膜拜祝壽,契子們也需為護身符「換簽」,即更換紅線,每年得更換一次。

三義鄉勝興村石母祠

早在嘉慶初年,約西元一七九六年歲次丙辰前後,距今一百七十餘年之間,地處景色清幽,自然藏神,顯化神靈。時有香客膜拜偉石,為幼祈安,人稱「石母」, 二十世紀初大地震,神石翻滾移位,仍繼顯赫,石母托夢鄉親,始籌建石母祠。

三義鄉下湖石母爺

三義鄉西湖村地區剛開發時,因本區曾是日軍殺害的漢人亂葬崗,人民覺得生活不易、凡事不順,經問神求卦,指引他們移一神石祭拜方能解決,果真如此,從此人心安定、漸入佳境。 後因社區發展,民國八十四年遷建於西湖度假村旁。

美濃石母祠

明隆武二年,明將鄭芝龍降清後,其妻田川氏有感於夫降子散、異國飄零、四顧惘然,在清兵到達時唯恐受辱,遂拔劍切腹以殉。當時鄭成功駐軍金門,聞報痛嚎、 星夜縞素、馳赴安平,擬柩安葬金門不成,遂檢其母生前遺物及自決短劍,於永歷十五年光復台灣後,率眾屬備兵糧從關廟而東,入內門渡旗山,深入美濃羌仔寮, 在彼等密藏錢糧之同時,鄭成功發現石母宮該處有一天然巨石,儼若一婦女端坐其上,前面左右各有類似豬羊牲禮之巨石,遂命軍中石匠刻上 『懷慈母鄭母國太一品夫人』字於其上,這就是美濃石母宮供奉鄭成功母親的由來。

--------------------------------------------------------------------------------------------------- 收契子
漢人的文化非常強調傳宗接代的重要性。孟子就清楚指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話雖如此,但是養育幼兒,談何容易。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可能食慾不振,不斷哭啼,發育不良等等一大堆隨之而來的病症。

在台灣,初生兒是備受矚目的,因此她(他)的一動一靜也深受長輩的重視;如果他(她)不斷哭啼又體弱多病的話,長輩馬上就會建議找一位「先生」看看。在這個脈絡下,「先生」指涉兩種人;一種人是醫生,一種人是提供宗教服務的人,比如說道士、收驚婆等,而小孩的父母通常兩種人都會去找。如果找的是第二種人,她 (他)們通常會幫小孩做一些收驚、祈福的儀式。但是如果還不能解決的話,只好去找算命仙仔算一算小孩的「八字」是否與父母或親友相沖。所謂「八字」就是每 一個人出生之出生年月日時四個定點,與天干地支相對照後的記號。李亦園認為「八字」決定了人一生的歷程,這就是「命」。「命」是生來就決定了的,所以「命 定如此」是不能改變的。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能會產生一個印象就是好像我們是個「宿命」的民族,好像我們相信「八字」這個天 生就決定好的命運,而任由命運擺佈我們的一生!我們知道在漢人的信仰體系裡,很早就存有「宿命」的思想,人以請求神明收契子的習俗來向他們與生俱來、不能 改變的「命定」的命運做挑戰。

如果當算命先生確定小孩的「八字」與父母或親友相沖的話,他就會建議其父母替小孩取個偏名或改個名字。如果再不行,他就會建議把小孩給人或神明作契子,要不然這小孩就會體弱多病(民間所謂的「根基弱」),需要常去看醫生,而且嚴重的話可能就會「夭壽(夭折)」。

「作 契子」的方法可以簡單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請一位適當的人選把小孩收養成契子,第二類是求神明收小孩作契子。一般而言,給人或給神明作契子都可以。有的地方 的傳統給人作契子比較多,有的地方的傳統給神明作契子比較多;有的地方將一個小孩給好幾個人作契子,有的地方將一個小孩給好幾個神明作契子;有的地方將小孩給人作契子後,又給神明作契子;然而,如果這位契父母是人而非神明的話,這個人或這對契父母必須是被鄉里認為是品德良好,並且教子有方的好命人才行。這 樣的人平常在鄉里就是受人敬重的人物,很多公共事務都有他(她)們的參與;男的,會被邀請參與比如公廟的卜杯、水利的協調等工作;女的,則是在婚禮時擔任 牽新娘出門的角色或媒人婆。

當小孩的契父母擇定後,就會帶著小孩和一 些禮物到契父母家拜見;通常契父母也會當場給小孩一個紅包當見面禮。拜見完後,生父母要從契父母家帶少許的米和水回家煮給小孩吃;就這樣連續到契父母家拿三次水和米煮給小孩吃後,這個儀式便告完成,拜契的關係也從此建立。這就是所謂的「摜水米」。
臺灣人通常也將這種為了宗教的理由而建立的關係稱為「摜水米」。

每年契父母生日時,生父母要帶著小孩和禮物來祝壽;而小孩生日時,契父母也會送些禮物來,祝這小孩身體健康,快快長大。在契父母去世時,通常會在訃文上把 「摜水米」的小孩列入,但是這並不意味說這個小孩有繼承契父母遺產的權利和祭祀契父母的義務。因為「摜水米」畢竟只是為了改善「根基弱」的小孩的命運,而並沒有血緣或養育的關係。

自然神與收契子
世界上有許多民族,擁有崇拜自然神明的信仰。溯自上古時期,人類就相信萬物是自然賜與的,而自然的種 種變化,即是人類禍福的源頭;由此,產生信仰,企求獲得自然超越能力的佑護,進一步與自然融合或克服自然。自然神的種類繁多,從日月星辰等天神到山川土地 等地祇都可能是崇拜的對象,或甚至是「根基弱」幼兒的契父母。然而擁有最多契兒、契女的神明就是石頭公(母)和大樹公(媽)等自然神了。

通常民間如果講到「摜水米」時,其契父母多是指一般人而言,而部份是指神明,至少在北部是如此。而給神明作契子,多半是採用「摜貫」的儀式。

一.石頭公(母)收契子

民間相傳,拜石頭公,可使子女身體健康,可保孩童頭殼堅硬,許多人家將子女給石頭公(母)做契子,拜他為義父(母)求其保護,用紅繩串一個銅錢帶在身上,可驅魔避邪,每年去祭拜一次,並換新紅繩。長到十幾歲,還需還願祭拜,感謝石頭公(母)保佑長大成人。 石頭公(母)除保護小孩健康,頭骨堅硬,也祈求山地人出草,尚可助賭徒贏錢,助盜賊作案成功。

二.大樹公(媽)收契子

除了石頭公之外,自然神大樹公(媽)也是一位受歡迎的契父母。

大樹公的崇拜,在臺灣甚為普遍,人們相信,古老巨大的樹木或奇形靈異的樹木都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或附有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加以崇拜,希望這種超自然力予以庇佑。

這種對大樹的崇拜,相傳在太古時代有巢氏構木為巢時就有了;人們為了居家平安,自然要對所居的樹木特別加以敬畏。此外,從古至今不斷流傳著大樹公的傳說。

人們崇拜大樹的生命力與生殖力之外,在祭儀行為中,往往攙雜著交感巫術的活動。民間相信體弱多病的小孩給大樹作契子女,可以身強體壯。因為榕樹的氣根又長成 樹,表示根基旺,希望藉著「父子」或「母子」的關係,以及「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心理而使得孩子也根基旺,因而達到身體健康。同時大樹壽命長,象徵無限的生 命力,這種生命力正是人們所追求的,所期望的,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

因為大樹公崇拜大多沒有建廟,而且廟宇甚小,外觀極似土地公廟,其餘均無廟宇,通常只在大樹下擺置香爐或就地插香即可膜拜;所以除非是有心人,要不然很難發現。

[ 石敢當 ]

石敢當,又稱泰山石敢當,是立於街巷之中,特別是丁字路口等路沖處被稱為凶位的牆上,用於辟邪的石碑。 石碑上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字,在碑額上還有獅首、虎首等淺浮雕。 「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史游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今人家正門適當巷陌橋道之沖,則立一小石將軍,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當,以厭禳之」 石敢當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樣式,有淺浮雕的,有圓雕的,有的刻有八卦圖案;有的什麼裝飾也沒有,只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 石敢當的功效從最初的壓不祥,辟邪發展到驅風、防水,辟邪,止煞、消災等多種功效。宋代出土的唐大曆五年(770年)的石敢當上刻有「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昌。」文字,可以看出當時石敢當的作用。

位於北京東四三條的石敢當
「泰山石敢當」在元朝已流行。
《輟耕綵》記載:「今人家正門適當巷陌橋道之衝,則立一小石將軍,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當,以厭禳之。」

西漢史游《急就章》云:「石敢當。」顏師古注曰:「衛有石偕、石買、石惡;鄭有石制,皆為石氏;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其後亦以命族。敢當言所向無敵也」。

可見拜石敢當,係取所向無敵之意,把疾病、災難等煞氣擋住。社稷之神即四方之神,這是中國各處鄉村都有的,不必細表。

墟市和鄉村的街巷,其排列有時並不整齊,加以屋宇興建年代不同,有些地點,成為街巷直衝之所,或變為彎折角落。堪輿學認為這些地點不佳,而習俗亦認為它 是陰氣聚集,鬼魅出沒之所,對居住在鄰近或路經該處的人,會有不良影響。為了阻擋煞氣,和避邪鎮妖,多在該處樹立石敢當的碑。

石敢當的信仰並不只是一種迷信,而是長久以來,我們祖先與天抗爭、克服惡劣環境的一種精神防衛系統。『石敢當』自然就成為民間信仰的精神標誌了。人們認 為石敢當是鎮壓凶地之物,只要在住宅、通衢要道、山頂、巷陌、沼地、三叉路口、橋頭、海邊,豎立著『石敢當』,就可以鎮妖、避邪、制煞、拍穢、止風、止 煞,所以,紛紛於自家壁上、屋角及村落四周、路沖地帶、荒郊野外,海邊港口安放了『石敢當』,以求平安。

其碑文共有九種:石敢當、泰山石敢當、泰山石敢當、鎮邪石敢當、伏魔石敢當、安全石敢當大吉、魯班作用太山石敢當、泰山石敢當止風制煞、太極福祿壽全拍穢石敢當制煞。

石敢當的祭祀,據說起於皇帝,皇帝蚩尤之戰,因蚩尤角頭崢嶸,所向無敵,不免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一日,登泰山高呼「天下誰敢當」,女媧娘娘認為他自傲無禮,有心懲治一番,於是投下練石一粒,上刻「太山石敢當」五字,蚩尤拼盡全力卻不能損其一角,於是落荒而逃,此後皇帝遍立「太山石敢當」於天下,蚩尤一見,畏懼潛逃,後於涿鹿被擒。民間即以此典故,豎立太山石敢當於三叉路口或門外,以防止陰邪直衝民宅。

中國古代很多地方已有這個習俗。
漢元帝時史游所作兒童識字課《急就篇》第二章已有「石敢當」字句。

唐代出現石碑式的石敢當,唐大曆五年的一塊石銘,上刻「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利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

宋代施青臣的《繼古叢編》稱:「吳民廬舍,遇街衢直衝,必設石人或植石片,刻(石敢當)以鎮之。」

後來,泰山是五嶽之首,被看為神山,泰山之神有巨大鎮壓鬼魅之力,故合成為「泰山石敢當」。

凡鑿「石敢當」,須擇冬至日後之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龍虎日用之吉,鑿成至除夜用生肉三片祭之,於新正寅時立於門首以當巷道衝射者,立時莫與外人見也。

古制「石敢當」高四尺八寸,闊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土中八寸,實高四尺。後則簡以橢長石頭代之。

凡道路衝宅用大石一塊,上刻「泰山石敢當」化解。
凡家宅遇神廟,寺廟相衝射,大凶,可用大石一塊,以硃砂書寫「玉清」二字化解。
凡宅舍有木箭衝射者,主凶,用鉛斧鑿鋸柏木板一尺二寸,硃書「魯班作用」四字,掛於中堂,吉。
凡宅向探頭山,主犯賊盜,可用大石一塊,以硃砂書寫「玉帝」二字,安四吉方鎮之。
凡定宅在寺前廟後,主人淫亂,可用大石一塊,以硃砂書寫「天蓬聖后」四字置於庭中。
凡鬼箭衝宅者,主凶,用石一塊,以硃砂書寫「雷殺」二字鎮之。
凡遇廟宇房脊衝宅者,主凶,用石一塊,以硃砂書寫「攝氣」二字鎮之。
凡旁鄰屋脊射宅者,用大石一塊,以硃砂書寫「乾元」二字鎮之。
凡門戶碓磨相衝,用大石一塊,以硃砂書寫「乾罡戊己」四字鎮之。
凡房兩頭接屋者,用大石一塊,以硃砂書寫「天通」二字鎮之。
凡修造犯太歲穿宅,用赤石一百斤埋犯處化解,用天德土一升與太歲土一升作「泥人」一個送入廟中吉。
凡人誤用神廟木料者,主邪,以硃砂書寫「金剛」二字於上。
將麒麟牌,安在門上,主生「貴子」。
用「八卦牌」、「鍾馗圖」、「七星劍」置於廳桌上,可辟邪,可斬鬼魅。
用「黃飛虎偶」、「蚩尤偶」、「鴟尾脊」置於屋脊上,可驅邪、鎮災、辟火。
用「麒麟牌」、「獅牌」、「虎牌」、「八仙綵」、「八卦牌」、「北帝符」、「玄天皂旗」安在門上,代表瑞泰的意思,可辟邪、鎮宅。

石敢當的傳說

關於石敢當的來歷,有很多不同的傳說。
A.五代勇士說
相傳五代時有一名大力士,名「石敢當」,因在戰爭護主戰死,為了紀念,所以設立石敢當。
B.泰山石說
相傳古代認為東嶽泰山之石具有獨特的靈性和神力,因此泰山石敢當是一種靈石崇拜。傳說漢朝時漢武帝登泰山,帶回四塊泰山石,置未央宮的四角以辟邪。泰山被認為有保佑國家的神功,因此泰山的石頭就被認為有保佑家庭的神靈。後來泰山石被人格化,姓石名敢當,又稱石將軍,後來還發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當。
C.泰山神說
相傳泰山有「主治生死,百鬼主帥也」之稱,而民間有一種傳說是,石敢當是泰山神的部下神將,以勇猛聞名。
D.泰山好漢說
相傳泰山腳下住著一名好漢(一說大夫)叫石敢當,能夠除鬼捉妖,將他的名字刻於石上亦有降服鬼怪之功效。

各地石敢當
澎湖七美金龍石敢當
台灣
台灣石敢當,其中以離島澎湖最有名,在島上要道、山頂、海濱皆極為常見;主因離島生活刻苦、自然天災危害甚鉅,因此居民就求神問卜,依照指示在島上建設各式的石敢當,以期能夠辟邪、止煞、鎮罡,抵擋自然災害。[1] 台灣人一般也有路口需要石頭鎮煞的概念。故在都市中,部分路口或公園、庭園也有置有石敢當。但一般而言,這些在現代都市中的石敢當通常未題任何字樣;抑或寫著「○○公園」、「○○學校」等,類似於路標的作用。 此外,在金門,也可以常見到石敢當的蹤影。

福建
在福建閩南,至少在永春橋頭、路口也有不少石敢當。

貴州堂安侗寨石敢當
貴州肇興侗寨石敢當
貴州
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聚居地,常見有石敢當立於當地住戶門前,樣式簡單,多為用漢字寫就的「泰山石敢當」木牌,或直接寫在門前。


泰山石敢當,九寨天堂酒店,羌寨建築群中
四川
在四川理縣的羌寨也有辟邪石敢當。

石敢當形式

不同形式的石敢當:獅形石敢當、獸頭石敢當、太極八卦石敢當、石塔式石敢當、木牌石敢當、手繪(寫)石敢當。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 烏日 聚奎居 古早味豪宅 ]

聚奎居外觀環景
這是我為了環景作業特別到網路上蒐集資料所找到的廢墟,也不知到為甚麼?我一直對舊眷村或是廢墟特別有情感,或許是小時候有段時間是住在警察宿舍,那裡也具有眷村的氣味吧!

聚奎居—一棟在烏日小鎮的廢墟,烏日鄉唯一巴洛克建築,佔地400坪,是傳統詩人陳若時的故居,建造年代約為大正9年 (1920)( 據李乾朗調查 ),其建築特色:
A.三合院平面,正身 RC 加強磚造;護龍磚造。西式洋樓,護龍為平房,正身二層,山頭花綵紋飾,中 有堂號,女兒牆起落有致,線條流利。
B.明間以柱列分三間呈半圓拱造形,明次間以圓、方、圓柱三柱並列,表面抿石子。
C.護龍半圓拱洗石子,其餘為紅磚。
D.臺基正身抬高,室內再抬高,中庭置海棠形水池。建築形式華美特殊,立面構材保存完整,值得加以保存。
以上資料來源取於:走讀台灣 烏日鄉

聚奎居二樓往外看環景
聚奎居位於台中烏日學田社區,為知名詩人陳若時故居,建築形式華美特殊,立面構材保存完整,迴廊、圓柱、泥塑裝飾等極具特色,值得加以保存。據說興建房屋的主人陳若時的祖父是進士,對當時的小地方來講,能出一位進士是非常特別的事,後來子孫經營米店,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但並沒有後嗣,陳若時是當時三位養子中的長子,他繼承了祖先所傳下來的財富,為了彰顯陳家的興旺,在日治時代1919年,蓋了一座「聚奎居」。

這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巴洛克建築,就算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聚奎居仍的上是所謂的「豪宅」。建築上採中西合璧的方式,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紅磚牆與原拱門,還有巴洛克那氣派的圓形廊柱,整體而言,就像中國的三合院的形式。

堂號穎川,點出這一戶人家姓陳。據說在古早時期,陳姓人家的祖先被封在「穎川」之地做諸侯,後來「穎川」就成為陳姓人家的堂號。會命名為聚奎居,則是寓意著主人家不只有財,還有文才與品德。因為「奎」星代表著文曲星,也是德星。一邊牆上寫著「廉泉讓水」對應著另一邊的「瑞氣祥雲」,意思是說這兒民風純樸,主人的品格廉潔,在風水地理上也是一處極好之地。

聚奎居最多曾住到42口人,當時的主人富裕到甚至擁有台灣僅見,從國外買回來的重型機車、轎車。後來時代改變,在政府政策下大量田地被徵收,家產減少,且主人突然間因故過世,沒有留下遺產由誰繼承,子孫紛擾中誰也拿不出完全證明是房子的繼承人,房屋稅也愈欠愈高,後來就轉賣出去。

原本聚奎居將被拆掉重新蓋成別墅,在台中縣議員張正興的大力奔走下現予以保存,也在門前種下了草坪予以美化,納入高鐵旁的十七處觀光景點之一。聚奎居的存在,是文化的延續,也是時代的見證。

聚奎居二樓走道環景
雖然在出發前有作了一點功課,不過這學田路405巷也不是那麼輕易就可以找到的小巷弄,越是這樣越有豪宅的味道,我從某條巷子亂繞看到的是它的背影,雖然有小路可以進去了,但我仍然不甘心,一定要找到那傳說中的405巷, 終於我隨著門牌號碼找到了。

儘管有些人把他定義成廢墟,不過我卻覺得他有別於一般廢墟,它多了一點虛無飄渺感,還有濃濃的台灣味,映入眼簾的建築物,彷彿訴說它一戶人家的興衰,背後隱含的故事,如果沒有先蒐集資料,其實或許是不得而知的。

不過,它的外觀美以及經歷歲月的洗禮,所遺留下來的現狀,仍據有震撼力,儘管大門深鎖,我想,應該還是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從小棟鑽進去一探究竟吧!它保留的相當完整,還有樓梯可通往二樓,我當然也踏上去了,不過除了門窗還有存留下的壁紙,陪伴著它的舊址有舊月曆以及舊海報,跟外觀的氣派截然不同。

不過,我還是不能忘記拜訪它的目的,趁著沒人經過我趕緊拍了幾組環景,來試試看!雖然我不知道有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不過當我從銀幕上看到它完成後的樣子,我深感不須此行!雖然可能不是多麼完美的作品但是聚奎居的美好與壯觀卻完整的呈現在我眼前。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 餐飲文化體驗-實探摸油湯 ]

看到摸油湯,就好像回到了50、60年代的自家廚房一樣,他可不是真的廚房,他原本是一點都不起眼的豬圈,但是經過老闆的巧手大改造之後,現在已經是一家道道地地的復古餐廳了。門口高高掛著歡迎客人的紅燈籠,燈籠上面寫著大大的「酒」字,讓我想到龍門客棧;門旁還貼著舊式春聯,有趣的是,春聯上寫的不是恭喜發財,而是「喝酒身體勇,喝酒要爽爽」,客人一看到都會會心一笑吧!可以感受到老闆那無俚頭式的幽默。

一進到店裡面,餐廳裡面的擺設充滿了濃濃的古早味和人情味,古老的圓餐桌和木頭家具擺放整整齊齊,上面還有許多括痕,看就知道是經過”時代考驗”後所留下來的舊木頭桌椅;牆上掛著農夫下田的簑衣和草帽,還有扁擔,非常有古早農家的感覺,牆上是一幅幅的手繪電影海報,連黑白結婚照都出現了,牆角擺放著一張供奉神明的供桌,桌上擺著一些酒瓶,桌下則是凌亂的堆放著作農器具,一整個有親切感。店內的燈光是採用燈泡式的微亮黃燈,照在由磚頭砌成的柱子上,氣氛就出來了,比較特別的是,牆上有一個個方形的「洞」,即使白天不開燈,室內也有充分的陽光照進來,響應節能省炭的精神不落人後。

「摸油湯」源自閩南語 ”做油湯”,就是在廚房煮東西、做飯的意思,一般人可能比較少用這個詞,但是知道了以後格外有親切感,也很有本土意識。餐廳的老闆--曾先生,摸油湯是他 的第一家店,也是唯一的一家,他和老婆還有兩個女兒一起經營著這家餐廳。一開始,曾先生看到老婆的朋友有一家復古餐廳,覺得很有意思,便決定自己也來開一 家,於是他開始搜括身邊友人的復古玩意兒,還和母親一起翻箱倒櫃找出一些復古私藏,和朋友合資一起開了這家餐廳,並且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共同設計了店內的 擺飾和風格,於是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摸油湯。老闆還會常在部落格上po一些有趣的文章,讓喜歡摸油湯的客人可以常常分享他的心情,藉此拉進和客人的距離。我發現,老闆其實是個無厘頭、愛搞笑,也很認真生活的人,他po的文章,很多都是笑話或是時事,連星座都有,像他寫最近養了兩隻寵物, 一隻是變色龍,另一隻是刺猬,叫做刺刺郎,非常可愛~是很生活化、很親切的一個老闆。

一、文化的大面向
A.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是指生活在閩南地區的閩南人共同創造的,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其分布範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彰、泉金三角」(也就是現在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閩南文化經過一代代的閩南人不斷的挖掘、弘揚、創造,並且吸收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孕育、發展起來,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

廣義的閩南文化的內涵包括農耕文化、海商文化,狹義的則含有建築、民俗、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及方言等等。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樑、海防建築等等,閩南建築堪稱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大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裡村的歸僑蔡資深民居是其代表作。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樑畫棟,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該建築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吸收了部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的裝飾藝術。

民俗文化係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物和現象,內涵十分廣泛,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儀、信仰習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的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騎竹馬、舞龍舞獅、車弄鼓、賽龍舟、搏餅。

宗教文化是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閩南人除了信奉道教、佛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特色的是民間信仰中中華民族共同信俸的媽祖、土地公、清水祖師等等。閩南地區宗教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也是其文化標誌。

B.閩南文化特點
1.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不斷發展的。

2. 閩南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特徵,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收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等

3. 閩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這在宗教信仰(多種宗教)、民間信仰(多神)、建築、戲劇、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戲劇方面,多種戲劇並存,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交相輝映,即使同一劇種也是各種流派,各種技藝競相發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閩南語中融入一些馬來語等。

4. 閩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創性特徵,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

5. 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這和閩南人中多為中原漢族移民及多僑民息息相關,也與海商文化發達有密切關係。此外,閩南文化具有上承下傳的雙重傳播性特徵。即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爾後又通過移民台灣,傳播到台灣及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傳播到國外。

二、空間文化
曾老闆十多年前興起開家特色餐廳的念頭,因緣際會發現這處不起眼的養豬寮,卻化腐朽為神奇,將豬寮變成瑰寶,在不更改大格局前提下,保留建築架構,並以仿古為裝潢主體,光站在門外就被這紅磚砌牆、推式木門深深吸引。

在裝潢方面,以木頭特製的桌子與柔和的光線構築出溫暖的室內空間,餐廳一角擺設著傳統老裁縫機與兒時童玩,不但增添一股獨有的懷舊情懷,也吸引許多懷念古早味的客人前往。低矮的紅磚木門,卻高掛兩盞寫著「酒」字的大紅燈籠,門口對聯「喝酒身體勇」、「喝酒要爽爽」,橫批「喝酒總部」,頗具早年客棧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邁架式。

推入門,超大型黑松瓶蓋映入眼簾,像極了五零年代柑仔店特色招牌,在這小小不到20坪的餐廳空間內,暗紅磚瓦、昏暗光線,充滿懷舊情調,木桌長板凳、木造菜櫥、簑衣,加上碗公碗盤,甚至轉角處擺滿兒時童玩的小型柑仔店,就像是進入時空隧道,來到古早客棧小店,而牆上掛滿的紅紙對聯、打油詩,更替「摸油湯」復古懷舊風情,增添些許俏皮活潑之感。

三、服務文化
在摸油湯,還沒進門就會先聽到一句「客倌,您好!」的情招呼聲,這也是摸油湯堅持的服務品質,用充滿人情味的打招呼方式取代了歡迎光臨,讓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裡的菜色非常多,但是不需要擔心如何選擇,因為服務生會針對人數和口味做出最好的建議,讓你不用擔心點的菜太多會吃不完。

而且店員還模擬客棧的店小二,客人上座之後,會立刻遞上古早白鐵茶壺盛裝的茶水,加上滿滿一大碗的紅土花生來招呼客人,非常有趣。在這裡,喝酒不用啤酒杯,而是使用「碗裝」的復古方式,如果酒喝多了想吐也不必急忙衝到廁所,餐廳裡有設置嘔吐槽,這是老闆的貼心設計,就是為了怕客人想抓兔子卻沒地方去的窘境發生。


四、食的文化
閩南人常吃的是米飯,因此摸油湯的主食是古早的豬油伴飯,裡面的菜餚常用蝦、蟹、魚、貝一類的水產,像是豆酥生蚵、黃袍酥蝦、鳳梨蝦球、蛤蜊湯等等,或是依照桃園季節性所產食材烹調,山產、蔬菜、雞、鴨、鵝、豬、羊也常用來入菜,例如炒空心菜、古早鹹豬肉、酥炸肥腸、鮮嫩油雞,而由於閩南文化過去是農村文化,牛肉一般不常吃,吃牛肉是受到來自廣東的影響,所以摸油湯裡面的菜餚也較沒有以牛肉為主的菜式。

一般來說,閩南菜餚的花式不如粵菜,因此利用既有的食材盡量變化,像是用米做成米粉、湯圓就是一個例子。。基本上,閩南菜餚口味的特點是清淡,較不油膩,花俏也少。閩南人的早餐,常吃的是清粥,配上小菜、醬菜。由於過去的人並不富裕,閩南人在盛產期過後,就把過剩的材料加以乾製,例如曬魚乾,或者加以醃製。不論是獲得的海產或者菜類,就用各種方式盡量的利用、保藏。一般來說,菜餚的味道有一定程度的鹹,而且以香味為主。摸油湯也融合了一些客家料理,像是有名的苦瓜鹹蛋、客家小炒和薑絲大腸,也很值得推薦。


(菜單不叫做菜單,叫做菜譜啦)

(傳統的豬油伴飯)

(薑絲炒大腸)

(苦瓜炒鹹蛋)

(客家小炒)

(家鄉香腸)


(油雞腿)

(九層塔煎蛋)

(古早鹹豬肉)
(五更腸旺)
行銷文化

摸油湯有在雅虎奇摩的地圖日記成立部落格, 老闆會不定期更新店內資訊,也用部落格做為和客戶溝通的平台,另外,很多客人去過摸油湯之後都會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算是比較口耳相傳的行銷方式,也有一 些觀光網站會把摸油湯做成小幅報導網頁供人瀏覽,至於網站或是平面媒體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製作。

摸油湯地圖日記 http://map.answerbox.net/user_post-122514.htm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 戒之鏡-我的曼陀羅 ]

「曼陀羅」(梵語Mandala,即圓輪)原是佛教修行觀想的場域,被視為佛陀覺悟境地。後來,心理學家榮格發現繪畫曼陀羅,具有暗示個人潛能和獨特的力量,於是將其發展成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工具。

侯俊明發覺,圓形的曼陀羅就像一面鏡子,照應著自己的內心世界,可以在簡單的塗繪中和自己相逢。圓形的曼陀羅也像是子宮、種子、蛋,孕育著、隱藏著各種可能性。更重要的是: 「我當它是一個堅實的缽。持戒托缽,我以此焠煉我自己。 」

在侯俊明的曼陀羅畫和文字裡,我們看到了一個藝術家打開自己樸素、直率的初心,胡言亂語的自我對話/畫,卻充滿堅韌的生命力。



在拜訪侯俊明的那天,侯俊明提到了曼陀羅這的紀錄生活的方式,我挺喜歡的。它是一種可以把感覺透過繪圖的方式去紀錄下來,可以說是一個屬於自我的感覺紀錄,當然如果好好的去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想法、感覺⋯⋯等,我想他是成為屬於自己的符號的。

我嘗試用鉛筆及色鉛筆去繪製屬於我的曼陀羅,其實我有點忘記了為甚麼會這樣畫它。我只知道最近好多事物壓迫了我的生活,好多事物奪取我大腦中的氧氣,感覺在同一領域中的事物,卻又是格格不入的。當然生活還是有美好的點滴,只是水跟火的拉鋸佔領了大部份的空間,剩下的美好僅剩宛如氣泡般存在的圓球,渲染我最近的生活,水依然是水,火依然燃燒,我想在溫度拉近的那刻就是最美的平衡點吧!

這就是我的戒之鏡!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 文化創意產品-趣遊碗 ]

在文化與設計的課程中,趙老師和寶泰老師帶領我們認識許多跟台灣本土有關的文化產業與知識,而在參訪「眞工」程紹正韜工作室時,老師不斷提及在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文化經濟是一個出口,越是不景氣越需要從文化的角度積極的去帶動經濟,將文化創造經濟價值。

偶然的機會下,與大學時的學長連絡上,了解學長目前的就業狀況,學長目前是彭喜埶設計工作室的專案設計師,他所負責的企劃是「趣遊碗」。

我想「趣遊碗」的命名應該是由諧音的方式命名,音接近「去遊玩」,以遊玩的方式帶入產品中,也間接提出該產品可以有導覽作用。我認為它是屬於一個介紹地方行的觀光伴手禮或紀念品更是一個導覽圖,將地方地圖以縮小的比例放置碗裡,可以環顧整個參訪的城鎮,彷彿像是手中拿著指南針般,可以自由按照自己的方位去找尋目的地,很有意思的設計。

在文化創意產業浪潮風起雲湧的時代,有別於一般的文化商品,多了一點創意與巧思,我想更容易打動人心。這時,我想到了成紹正韜老師所說的設計是心口手合一,這個「趣遊碗」應該有達到如此的設計概念吧!?不是那種大家做什麼我就做甚麼的設計,「趣遊碗」也將數位經濟回歸到文化經濟的開端,以手繪的方式重新呈現地方文化特色,更將其以不同的切入點,導入市場,又搭配了限量發行的方式,讓它成為具有價值的文化商品。

認識趣遊碗

趣遊碗一開始被設定成日本飯碗的模樣,原型是個隨手從家裡碗櫥拿出來的碗(後來發現是日本著名的三川內燒《唐子繪》飯碗的台灣仿冒版),經彭喜埶的好友黃子僑先生提點,改為早期台灣民間的老飯碗造型更合於主題,於是到網拍標了一個真正的老碗,才發現要用現代製程再現那種厚胚粗釉的拙味相當困難,因此折衷成現在這個舊型新作的釉下彩青花瓷碗。 彭喜埶從小就喜歡畫地圖,自己也亂收集一些台灣老地圖,尤其喜歡日治時期的鳥瞰圖,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表現出那種神遊圖中翱翔俯瞰的感覺;第一個有鳥瞰地圖的作品是《瑞穗牧場乳牛軋》禮盒,可惜平面的表現滿足不了彭喜埶對身歷其境的追求,趣遊碗便是彭喜埶挑戰鳥瞰地圖的第二個創作,這次的目標是立體全景化,同時想藉著這個作品,向早期踏查台灣的鳥瞰地圖作者們致敬。 趣遊碗的表現形式與媒材是「老」的,一個老碗裡面畫著看似百年前的鳥瞰地圖;創作工具是「新」的,結合了環景攝影、Google Earth、3D繪圖以及用「微米」為單位的複製技術。彭喜埶邀請了擅長台灣懷舊風格,也熱愛地圖創作的張棣楨先生,擔任《來ㄨㄢˇ關西》的原畫,彭喜埶則處理「專心畫地圖」以外的事情,這樣的組合有點類似早期「複製版畫」的畫、刻、印分工概念。 恩師何耀宗先生曾說過:「設計是毫釐的挑戰」,而這次遇到的是「微米與千米間的挑戰」,在十億倍的尺度裡摸索,過程當然冗長辛苦,不過彭喜埶並不打算在這裡寫論文,因為這比起百年前靠兩隻腳「凸全台灣」的方式來愛台灣的前輩們來說,實在輕鬆太多。


[註1] 1微米=1µm=0.001mm
[註2] 為了大量印刷出版,早期版畫是畫、刻、印分工;印者專職印務,刻者依畫稿刻版,稱為「複製版畫」。後來版畫取得了獨立的藝術地位,版畫家將創作過程從畫延伸到製版、印刷,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有朋友看見碗裡頭是密密麻麻的圖,擔心會有重金屬釋出的危險,雖然懷疑他是不是真的要拿趣遊碗來吃飯,但我還是努力地跟他解釋了釉下彩與釉上轉印花紙的差別;請各位放心,這碗裡的地圖有一層透明釉保護著,沒有毒也刮不掉,掛保證的!

趣遊碗的包裝創意來自彭喜埶另外一個作品《郭家莊客家頂級菜脯》,包裝材質是木屑回收壓製的密積板, 這個結構設計把碗保護得很好,而且讓你看得到、摸得到;交叉的紙藤是卡榫也是提繩,在這裡懇請大家,買到這個碗時就這樣拎回家吧!別再跟商家要手提袋,十分響應環保。


第一號《來ㄨㄢˇ關西》限量製作兩千個,以版畫的方式在碗底標上序號,每個碗都是獨一無二的,若你對1688,1314這類數字有偏好,在販售點列表裡 提供了各商家分配到的序號範圍;兩千個以外,還有一百個標示了A.P.(Artist Proof),這是非賣品,只有作者可以留存或贈送,如果你擁有序號標示為A.P.的趣遊碗,就可以很驕傲地跟朋友說:「這個碗可不是我花錢買的,而且你花錢也買不到!」。
趣遊碗第一號《來ㄨㄢˇ關西》
新竹縣關西鎮,先民以其風景秀麗命名為「美里庄」,由於三面環山向西開口的地形,就像客家人醃鹹菜用的甕,後來改稱為「鹹菜甕」,而客語「鹹菜」與日語的「関西」諧音,日治時期又被改名叫「関西庄」,「關西」之名沿用至今。

趣遊碗《來ㄨㄢˇ關西》將十二平方公里的景色,濃縮在直徑十二公分的青花瓷碗中,碗內是生動的關西立體全景地圖,慢慢轉動觀看這個碗,就等於在關西 鎮上空鳥瞰這個「美里庄」;我們將著名景點與商家標示其中,讓遊客可以將這趟旅程帶回家再三回味,是個有趣又實用的旅遊紀念品。 百分百台味.限量兩千個 這個鳥瞰圖結合了環景攝影與衛星空照圖,再參考各地貌建築的近照,以一個月時間手繪成放大原稿,數位化修正後才能呈現在碗內。算一算,原畫與數位檔案總共經歷二十次以上的修改,其中還包括了色彩管理的導入;而從第一次打樣到最終量產,光是進窯試燒就超過十次以上,沒燒就失敗的,已經數不清楚囉! 趣遊碗《來ㄨㄢˇ關西》限量生產兩千個,每個都要經過素燒、釉燒,逐一品管後再將序號燒在碗底,超過十五道以上的嚴格工序,讓這個碗呈現了手繪瓷碗無法達成的細緻度;試試看,用放大鏡瞧瞧裡頭的風景,你會同意它是個精緻的工藝品。我很驕傲的印上了「Made in Taiwan」,因為從創意到技術、從產品到外包裝,這都是個百分百台灣製造的作品!

資料來源:趣遊碗網頁 http://www.tripviewbowl.com/inf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