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 烏日 聚奎居 古早味豪宅 ]

聚奎居外觀環景
這是我為了環景作業特別到網路上蒐集資料所找到的廢墟,也不知到為甚麼?我一直對舊眷村或是廢墟特別有情感,或許是小時候有段時間是住在警察宿舍,那裡也具有眷村的氣味吧!

聚奎居—一棟在烏日小鎮的廢墟,烏日鄉唯一巴洛克建築,佔地400坪,是傳統詩人陳若時的故居,建造年代約為大正9年 (1920)( 據李乾朗調查 ),其建築特色:
A.三合院平面,正身 RC 加強磚造;護龍磚造。西式洋樓,護龍為平房,正身二層,山頭花綵紋飾,中 有堂號,女兒牆起落有致,線條流利。
B.明間以柱列分三間呈半圓拱造形,明次間以圓、方、圓柱三柱並列,表面抿石子。
C.護龍半圓拱洗石子,其餘為紅磚。
D.臺基正身抬高,室內再抬高,中庭置海棠形水池。建築形式華美特殊,立面構材保存完整,值得加以保存。
以上資料來源取於:走讀台灣 烏日鄉

聚奎居二樓往外看環景
聚奎居位於台中烏日學田社區,為知名詩人陳若時故居,建築形式華美特殊,立面構材保存完整,迴廊、圓柱、泥塑裝飾等極具特色,值得加以保存。據說興建房屋的主人陳若時的祖父是進士,對當時的小地方來講,能出一位進士是非常特別的事,後來子孫經營米店,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但並沒有後嗣,陳若時是當時三位養子中的長子,他繼承了祖先所傳下來的財富,為了彰顯陳家的興旺,在日治時代1919年,蓋了一座「聚奎居」。

這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巴洛克建築,就算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聚奎居仍的上是所謂的「豪宅」。建築上採中西合璧的方式,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紅磚牆與原拱門,還有巴洛克那氣派的圓形廊柱,整體而言,就像中國的三合院的形式。

堂號穎川,點出這一戶人家姓陳。據說在古早時期,陳姓人家的祖先被封在「穎川」之地做諸侯,後來「穎川」就成為陳姓人家的堂號。會命名為聚奎居,則是寓意著主人家不只有財,還有文才與品德。因為「奎」星代表著文曲星,也是德星。一邊牆上寫著「廉泉讓水」對應著另一邊的「瑞氣祥雲」,意思是說這兒民風純樸,主人的品格廉潔,在風水地理上也是一處極好之地。

聚奎居最多曾住到42口人,當時的主人富裕到甚至擁有台灣僅見,從國外買回來的重型機車、轎車。後來時代改變,在政府政策下大量田地被徵收,家產減少,且主人突然間因故過世,沒有留下遺產由誰繼承,子孫紛擾中誰也拿不出完全證明是房子的繼承人,房屋稅也愈欠愈高,後來就轉賣出去。

原本聚奎居將被拆掉重新蓋成別墅,在台中縣議員張正興的大力奔走下現予以保存,也在門前種下了草坪予以美化,納入高鐵旁的十七處觀光景點之一。聚奎居的存在,是文化的延續,也是時代的見證。

聚奎居二樓走道環景
雖然在出發前有作了一點功課,不過這學田路405巷也不是那麼輕易就可以找到的小巷弄,越是這樣越有豪宅的味道,我從某條巷子亂繞看到的是它的背影,雖然有小路可以進去了,但我仍然不甘心,一定要找到那傳說中的405巷, 終於我隨著門牌號碼找到了。

儘管有些人把他定義成廢墟,不過我卻覺得他有別於一般廢墟,它多了一點虛無飄渺感,還有濃濃的台灣味,映入眼簾的建築物,彷彿訴說它一戶人家的興衰,背後隱含的故事,如果沒有先蒐集資料,其實或許是不得而知的。

不過,它的外觀美以及經歷歲月的洗禮,所遺留下來的現狀,仍據有震撼力,儘管大門深鎖,我想,應該還是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從小棟鑽進去一探究竟吧!它保留的相當完整,還有樓梯可通往二樓,我當然也踏上去了,不過除了門窗還有存留下的壁紙,陪伴著它的舊址有舊月曆以及舊海報,跟外觀的氣派截然不同。

不過,我還是不能忘記拜訪它的目的,趁著沒人經過我趕緊拍了幾組環景,來試試看!雖然我不知道有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不過當我從銀幕上看到它完成後的樣子,我深感不須此行!雖然可能不是多麼完美的作品但是聚奎居的美好與壯觀卻完整的呈現在我眼前。

1 意見:

Nicholas H 提到...

巴洛克建築..這裡也太酷了吧!!
而且還是我以前每天必經之路卻不知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