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 論文無間道 ]
作詞:林夕 作曲:伍樂城 編曲:伍樂城 演唱:劉德華/梁朝偉
不 我不願意結束 我還沒有結束 無止盡的旅途
看著我沒停下的腳步已經忘了身在何處
誰能改變人生的長度 誰知道永恆有多麼恐怖
誰了解生存往往比命運還殘酷 只是沒有人願意認輸
我們都在不斷趕路忘記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
我們都在夢中解脫清醒的苦 流浪在燈火闌珊處
去不到終點回到原點 享受那走不完的路
誰能改變人生的長度 誰知道永恆有多麼恐怖
誰了解生存往往比命運還殘酷 只是沒有人願意認輸
我們都在不斷趕路忘記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
我們都在夢中解脫清醒的苦 流浪在燈火闌珊處
去不到終點回到原點 享受那走不完的路
一路上演出難得糊塗
一路上回顧難得麻木
在這條情義無間的路
讓我像你 你像我 怎麼會孤獨
我們都在不斷趕路忘記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
我們都在夢中解脫清醒的苦 流浪在燈火闌珊處
既然沒終點回到原點 我想我們都不...不在乎
-------------------------------------------------------------------------------
不過一直以來我都不懂【無間道】這辭彙的意義,蒐集了一下資料,影片介紹中描寫:佛經裡面描述,無間是地獄裡面最萬惡的地方,這裡弱肉強食,是非不分,罪孽深重的人就會被打落無間地獄,不間斷的受苦,永不輪迴。而無間一詞,梵文是 anantarya-marga,它的原始定義是立刻、立即或瞬間而含有沒有間隔之意。如果苦沒有被暫止或是中止的話,則苦是不間斷而連續。又有無間地獄的縮寫之意:這個的描述最初被用來表示苦的暫止或是中止。無間道為四道之一,可無間隔地進入解脫道。
而這電影的三集名稱都取自於佛經裡的寓意:
「八大地獄之最,稱為無間地獄,為無間斷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涅盤經》第十九卷。佛曰:「受身無間者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大劫。」
-------------------------------------------------------------------------------
無間道2
「阿者言無,鼻者名間,為無時間,為無空間,為無量受業報之界。」
「無間有三,時無間,空無間,受苦無間。犯五逆罪者永墮此界,盡受終極之無間。」
-------------------------------------------------------------------------------
無間道3:終極無間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以此連綿,求出無期。」
1991年,劉建明18歲(少年劉建明-陳冠希飾),眷村長大,三合會會員,聽從韓琛(曾志偉飾)老大的指示,加入香港警察,作為黑社會的臥底,阿明不負 所望,花了七年時間就晉升至警長。其實劉建明的晉升全靠韓琛所提供大量敵對幫派犯罪的情報所換來的。韓琛也藉此擴張勢力範圍,更成為油尖旺區毒品供應的大 源頭。1992年,陳永仁(少年陳永仁-余文樂飾)被警察訓練學校強逼退學,表面理由:身體狀況不適宜執行警務工作。機密理由:執行滲透進三合會坐臥底工作。兩年後,陳永仁因傷人被判刑兩個月,之後卻再犯被判監三個月,陳永仁成為韓琛手下最紅的小弟。
2002年,3月份一個晚上,尖沙嘴警區,重案B隊臥底提供的情報,將有一批毒品在油麻地避風塘交易,為配合CIB的支援,重案B隊已經鎖定目標人物為韓琛,因為劉建明(劉德華飾)內神通外鬼,結果雙方配合的行動機密也被洩漏,警方行動失敗…。
十年的臥底生活已讓陳永仁(梁朝偉飾)情緒到達不穩定的狀態,他已善惡不辨,處境更是進退兩難,原以搜捕韓琛的行動結束後他就可以再度回到警界去工作,怎料現在的處境更險惡,擔心身份被揭發外,精神上他也快撐不下去。陳永仁現在唯一覺得能夠支持他持續五個月的臥底生涯的原動力,就是每星期鍵一次他的心理醫生Dr.Lee,韓琛策畫新一波毒品運送,陳永仁發誓要找劉建明拿回屬於自己的身份。劉建明也擔心自己的黑幫身份曝光,無間地獄中的兩雄爭鬥…即將展開…
我的論文《無間道》
A。敏銳的觀察力
在無間道的劇情中,無論是哪一方的臥底,都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必須再過程中去注意對方在幹什麼?甚至,去找出可以隱瞞自己身分的機會;就跟寫論文一樣,或是在尋找論文題目一樣,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透過生活或是訪談之際,去尋找可能性,一再的正反推敲與細節觀察,去找出精髓以及可能性,去增加論文的穩定性與豐富性。
B。師傅領進門 修行靠個人
在無間道的劇情中,片頭黑幫老大韓琛片頭的一句訓話,點名了往後劇情的發展將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命喪黃泉。讓我聯想到作論文研究的過程中,儘管大家都有自己的教授指導,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其實,並不是你了名師的庇蔭就可以順利畢業,若沒有自己積極的付出與奮鬥,仍然會是一場空,作研究是一種必須行動的行為,如果單單靠教授的指導沒有勤奮的付出,那儘管畢業了或是完成論文了,仍有可能是沒有收穫的。就像韓琛說得「路怎麼走,由你們自己決定。」,選擇怎樣的題目跟研究方法甚至研究態度,都是取決在自我。
C。堅持到底
儘管在片中,雙方臥底都各有所思,但是在經營的過程中,若不夠堅持,那相對的力量會減小便容易導致失敗,這跟寫論文的過程是相似的,在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瓶頸,遇到挫折,但是如果少了堅持,那結果可能變成失敗或是虛無,所以在研究或是寫論文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那樣才有可能達到成功。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 竊聽論文風暴 ]
如果沒有上這門課,我想我永遠不會發現這部電影《竊聽風暴》,它的氣氛營造以及演員精湛演出還有劇情的鋪陳都讓我印象深刻,一直以來我對太過嚴肅的電影或是跟歷史有很大關連的電影都沒有太大的興趣,因為我總會覺得枯燥。不過,這部片令我驚豔。在論文導讀課上,觀賞了這部影片後,著實發現生長在言論自由以及注重隱私的台灣真的是可貴的。不過也讓我想到了《楚門的世界》不過在劇情上以及調性上落差 都極大,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一個是被竊聽一個是被窺視,我無法想像這樣的生活,因為那樣我會無法去分辨真偽,如果硬要選擇一個,我選擇被竊聽,因為「衛斯勒」用打字機完成了另一個生活,更凸顯出人性本善的一面。
《竊聽風暴》1984年11月的東德,柏林圍牆倒塌前5年,東德國家情報局「史塔西」正以恐怖威權控制著人民。東德秘密警察「衛斯勒」,奉命進駐了一棟華 廈,秘密監控名劇作家「德瑞曼」和他的美麗女友-知名女伶「西蘭」。劇作家德瑞曼雖被懷疑撰寫反動文章,「史塔西」卻苦無證據逮人。衛斯勒於是成為最佳爪 牙,全天候監控德瑞曼和西蘭的生活,期能盡快找出關鍵證據來。日夜不停進行竊聽工作、完全沒有自我生活的衛斯勒,卻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融入了德瑞曼和西蘭多采多姿的生 活。他不但私下對德瑞曼產生了友誼,更分享了他和西蘭之間的愛情與爭執、秘密與謊言…,而德瑞曼和西蘭卻渾然不覺。當德瑞曼和西蘭感情出現嫌隙,衛斯勒於是趁勢對西蘭進行逼供。西蘭會出賣德瑞曼嗎?衛斯勒能順利找出證據嗎?德瑞曼又能成功躲過這場竊聽風暴嗎?一場危險卻超級精彩的情報角力自此展開。
從《竊聽風暴》看論文A。膽大而心細的觀察
從竊聽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必須要細心去觀察美一個細節,然後透過詳細的紀錄去整合出完整的內容,從過程中去推敲接下去會如何?甚至,去找出真相以及事實;宛如寫論文一樣,必須透過仔細的觀察,去了解研究主題在各環節或領域中,有何特色甚至可能性或是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透過詳細的觀察,大膽的推測,但是在推測過後,必須要持續觀察下去宛如作研究一般追根究底的去找尋事實。
B。執筆者可以改變事實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是,竊聽者並未將一切事實完整的一五一實的紀錄下來,他因為個人因素,透過邏輯推理,將監聽報告委婉的作改變,儘管並不與竊聽過程相符,但在上下文的邏輯推理下仍是可以連貫的,更讓我了解,在看每一篇論文的時候,並不完全是無法推翻的,每位執筆者都有可能將個人因素以及情感賦予在研究過程以及論文中,因此,必須提醒自己在撰寫的過程中,必須要以中立角度去做研究,以使完成之論文勢力足點穩固的;反之,在觀看論文的時候,不能當成單獨的閱讀,更必須去注意整篇文章的前後文關係以及邏輯性,以從論文中,找出可能的問題或是並非事實的觀點,或許在找研究題目,可以找到一個值得研究的題目。
C。環境的壓迫除了逃避以及適應還有另一條出路—坦然以對劇中在歷史政黨的壓抑下,作家少了個性,演員被政黨都玩具,人民失去想法以及發言權,在一味的壓迫下,不在思考何為真實?只能想說如何才不會得罪政黨:宛如研究生與學校或環境的關係,在學校的課程以及綱領之下,或許有些方向並不是最好的,但迫於角色僅能以適應為主要想法,其實是有其他可能性的,宛如作家一開始的壓抑,不敢陳述事實,又宛如竊聽者的無力;到最後作家選擇將一切公諸於世,將事實透過雜誌呈現在書報中,而竊聽者,透過個人觀點將真相隱藏於自己心中,選擇正義的那邊,不就是一種坦然以對。在學研究的過程中,儘管學術是重倫理的,但是在真相與對的事物中仍必須去堅持,不能一味的被環境逼迫以及壓抑,否則很難讓研究變成有價值得研究,道候來充其量可能僅僅是一個過程,沒有太大的貢獻以及幫助。
D。必須感謝曾經幫助過的人
結尾時,獻給好人的鳴奏曲,他懷著感恩的心去感謝那用心頃聽的人,讓我想到論文中,必有的致謝頁,作一個研究,寫一篇論文,都不是輕鬆而易完成的,在過程中,可能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必須感謝那些使自己了解事實或是更加細膩的事物的人。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 人人都是論文神 ]
本學期我上的第一門課就是寶泰老師的論文導讀與寫作,第一週課堂上老師讓我們觀賞了[料理鼠王]這部動畫影片,這一部片可以算是鼠年新春受注目的一部動畫片,而故事內容應該是屬於大眾喜愛的勵志型故事加上可愛逗趣的動物角色去貫串,是部很有趣的動畫作品。在上學期末課餘時間和寶泰老師享受午茶時光,大概就已經了解這門課的上課方式與走向了,雖然知道會看電影去思索一些與論文相關的問題,不過,在看影片的當下以及看完的那一刻,其實,徜徉在劇情裡勝過去體會與論聞知間的關連,或許這也是一種思考行的學習,透過降的機會去思考劇情裡的走向雨腳色設定甚至和自己對話,我想是一種很有趣的學習方式,和大學時代曾經有門課的[與大師對話],是類似的方法,我想,在過程中應該受益良多吧!
老鼠小米─是個嗅覺靈敏的小老鼠。對於食材與料理具有天賦異稟的能力。牠是一隻老鼠,但是牠卻對食材具高度的敏銳,對做料理充滿憧憬,雖然牠擁有地利之便,住在美食之都巴黎,具備做出一道好料理的能力。在寫論文的世界裡,屬於方向很明確的人,了解自己的長處以及想要的方向,並且一步一步的往夢想邁進,即使遇到困難,仍然不輕言放棄。小林─徬徨猶豫、性格懦弱的角色個性,對於棘手的問題多半會有逃避的心理,在開始的劇中他也有提到說「他沒有想過要做料理,他只是不想惹麻煩。」善良與溫和的性格促使他與小米的合作關係,由老鼠小米提供技術,他提供人力,做出許多令人驚艷的料理。在生活中屬於,快樂過日子的人,沒有太多的理想與慾望,但是願意嘗試,願意不斷練習,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平穩。
樂樂─個性強硬,具有個人主張的角色,跳脫女性溫柔婉約的形象,以女強人的姿態對小林進行嚴厲的料理訓練,唯有靠自我的堅持與堅強的性格,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不害怕面對困難,督促自我,有理想抱負的個性,屬於希望在兩年中完成碩士學位的夥伴,堅持自我持之以恆的朝目標邁進。
主廚史老闆─尖酸刻薄的性格與對於名利的執著,無視於料理的傳統信念,將利益放置第一位,是與老鼠小米與小林的性格對立的反派特性。在現實生活中,屬於愛吹捧教授,自私自利的角色,或許在校園期間,可以有不錯的發展,但一但失去防護罩,那將只能鐕漏洞過生活,尤其設計業屬於合作行產業,應該注重團體互動,並非一意孤行,更不能將個人利益置於第一,在論文方面,不能過於驕傲,應該虛心看看身邊的人有哪些優點,不要自以為是,或是只靠吹捧教授而過生活,拆下面具過生活吧!
美食評論家柯柏─性格高傲孤僻,自我意識甚高,對食神餐廳的傳統信念嗤之以鼻,先入為主的觀念濃厚。在論文方面,屬於一般教授的想法,或許受到個人成長或學習經驗中的影響,先入為主的認為研究應該如何?或是哪些題目該怎麼訂位與發展?甚至是對人的主觀意識?而缺乏公平性的言論評審。
[料理鼠王]的論文寫作啓示A.「人人都可以是食神。」是這部卡通的中心主旨。那如果轉換到論文上,是不是「人人都是論文神」由片中食神的經典名言「料理非難事」這句精神性佳句,可清楚瞭解這部影片對於烹飪所傳達的想法。「寫作」又未嘗不是如此呢?誰不會寫作呢?我們在各類教育總是被訓練了寫作、資料蒐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論文的研究上不論是已經老掉牙的題目、抑或是空前新穎的題材,我們都應該透過自己擅長的方法甚至是個性、優點去重新認識這題材,充分準備及勇往直前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它、研究它;雖然說要寫好一篇論文單靠努力就可以做到,並不能像電影一樣簡單的達到目的,不過「不行動,一定不能成功」因此盡力完成一篇論文,應該比一隻老鼠當上廚師容易很多,不過假設一直沒有跨出去執行那一定不會成功。我想,行動不一定有結果,但是不行動一定不會有結果。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用心去找到自己的長處,運用所長去找尋適合自己研究的方向,在行動中獲得執行能力,單單思考以及空想是沒有用的,一味的怯步只會困住自己,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它。
B.「一加一大於二」老鼠加上一本書可以造就一個料理鼠王,將磨菇與起司、迷迭香等食材混和,經過煙囪碳烤與雷電轟炸,竟成就了意想不到的美食!我想跟作研究是一樣的,材料與材料之間經過整理之後,可能可以找出新的資料與方向,要勇於創新並大膽嘗試,不論是找到研究主題或是仍未找到方向,都可以經由資料的蒐集以及資訊的碰撞,產生出更多可能性。「一加一大於二」烹飪需要這樣的嘗試精神,論文寫作更是如此。透過平時的資料蒐集,用心感受與觀察,經過不斷地整理與不同的組合藉由創意的轟炸,將所有的資料混合成一篇完整的論文抑或是一篇優秀的論文!
C.「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孤傲的美食評論家如果沒有屏棄先入為主的觀念,不但不會發現食神餐廳的美味以及家鄉小菜的可口,終於他了解了美食評論的真諦!這讓我想到了「彩色玻璃」:淡藍色的天空,如果遮著紅玻璃看過去,可能是瑰麗的;如果遮著藍玻璃看過去,天就是舒暢的;如果遮著黑色玻璃看過去,那天就是陰鬱的。天空的顏色其實一直都沒有改變過,變化的只是你手持玻璃的顏色。很多事物也一樣,你所做出事情的結論,常常在於所採取的態度!你想怎麼看、從哪裡看,透過不同顏色的玻璃,可能都會出現令你意想不到的精彩;不同角度看事物,也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即使既有的研究題目,都可能在不同的角度中看到不同的可能性,也有可能透過不同的角度,發現前人未發現的錯誤。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 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心得感想 ]
【得獎紀錄】2004年Full Frame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最佳觀眾票選獎
2004年High Falls Film Festival最佳紀錄片
2004年國際紀錄片協會最佳紀錄片
2004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紀錄片
2004年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
2004年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4年日舞影展最佳觀眾票選獎
2004年百慕達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4年百慕達國際電影節最佳觀眾票選獎
2004年克利夫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2005年曼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5年獨立精神獎Truer Than Fiction Award
200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影片簡介】 加爾各答的紅燈區內,命運最坎坷的人不是妓女,而是她們的子女。面對赤貧、虐待和絕望,這些孩子幾乎無法避免步上母親的後塵,也難以創造另一種生活型態。 在「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裡,導演澤娜布里斯基(Zana Briski)與羅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紀錄在紅燈區認識的那些孩子的驚人轉變。專業攝影師布里斯基給孩子們上攝影課並給他們相機,點燃了這些孩子內心的潛在藝術天份,他們住在最污穢、看似絕望的世界。 Zana Briski 這位紀實攝影家,在加爾各達為了拍攝需要,在紅燈區待了一段時間,與紅燈區的小孩建立起深刻的友誼。為了幫這群小朋友,Zana Briski利用自己最擅長的攝影來做為工具。發給小朋友傻瓜相機,去拍照。再透過教導攝影、美學等方式來幫助這些朋友建立起自信、自尊與希望。並藉由書籍、網站來發聲。
這群孩子拍的照片不僅展現過人觀察力與天份,更反映出一種更偉大、激勵人心、撼動社會的真實面相:藝術確是一股解放心靈、賦予才能的極大力量。
【影片關後感】這部影片中,攝影成爲一種改變人命運的可能性。
影片的開始,時而清晰時而失焦的人潮川流不息,不甚清晰的背景隱隱透出如台灣眷村年久失修牆面的斑駁;而作為主題的人潮,看不清楚年齡和階級的差異,反倒隱約突顯了性別……直到孩童的影像和清脆的聲音敲碎了這樣的混沌。孩童們得到相機的媒介,從而紀錄、抒發、甚至可以說是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詮釋他們的生長環境:那人人視為萬惡淵藪的紅燈區。而透過攝影作品,他們得到相當的關注,其中Avijit甚至受邀前往阿姆斯特丹的年會。利用這股正向的力量,Zana試圖透過教育來改善他們未來可能的生活,但結果仍令人不免惋惜。
我想這部紀錄片主要是希望透過對這樣一個區域、或是說特殊群體的描寫,提起觀者對於他者的人道關懷,但若從拍攝的角度還看這部片子,不難發現拍攝者即使居住在該地,仍基於身份、職業區別而自外於那樣一個環境的。Zana試圖透過教育的管道幫助孩童們脫離紅燈區的生活,期間的重重困難也可以看出印度的階級觀念之強烈與根深蒂固,不僅是制度上的刁難,還有種種的異樣眼光,連教育單位幾乎都不願接受來自紅燈區的孩童。紅燈區的居民幾乎與公民權利絕緣,加上教育程度低,對於夏衣袋的要求及灌輸的觀念近乎可說是短視近利的,也因此他們的下一代單靠自身力量幾乎無法翻身;即使Zana盡力將他們送望寄宿學校,因為種種家庭或個人因素,能夠從一而終的孩童仍少之又少。
在這部影片中,孩童透過傻瓜相機的簡單媒介發揮了最大創作自由。其中所拍攝的對象大部分都偏向人物,卻能恰如其分地展現在地情感,似乎能讓觀者拋對於紅燈區的成見而最真實赤裸的接觸所謂紅燈區除了性工作以外的部份,但卻沒有給人逼視的壓迫感,反見兒童對生活純真的觀察與看待。
藉由攝影,孩童似乎取得了主動詮釋權,以他們自己的目光保存他們的生活影像,但事實上,不論在攝影展或是在這部影片中,他們依然沒有脫離「被詮釋」和「被看」的地位;除了他們的攝影作品是「被看」和「被詮釋」的之外,其中被呈現出來的東西和揀選標準依然可能以西方眼光為重。事實上,那些影像的消費者,自影片中所拍攝到的來看,依然多屬西方人,對於一個未曾親身體驗的地方是後抱持著獵奇的心態去看待,則不得而知;同樣的影像,在當地人的眼中、在同社會卻不同階級的眼中又會是什麼樣子,影片中也沒有交待。
整部影片,不論從內容或視角的觀點來看,都相當地發人省思。世界上竟有一處地方、有一群人,在國家內部甚或群體內部都是被歧視的;而孩童和外國工作者反而作為一個中介,將這個地方的生活種種,以影像的方式傳達給全世界。視覺在這部影片中作為主體,呈現出來的除了對一個地方的重新認識之外,也間接點出了同為真實影像卻可能造成不同成效:片頭的影像、拍攝記錄當地生活的影像、和孩子們透過攝影所呈現的影像,透露出的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詮釋。除了影像資料的連續性對觀者的影響之外,「真實」的影像所呈現出來的究竟是否為「真實」早已成唯一種弔詭;即使如這部紀錄片以多視角來呈現同一時間的同一個地方,其全面性的達到仍是不可能,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推測,以影像來記錄、或是以文字來記錄,其記錄成果的意涵流動性是相近而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這部紀錄片的重心並不在紀錄這些孩子與社會問題,而是一個介入者,試圖將他們從中拉出的努力,儘管結果不盡完美,卻也讓我們從藝術家和貧童之間的感情交流,因簡單天真、訴諸人道而顯得動人;但貧童生長環境的描述流於浮面,問題根源無法細緻呈現,也是事實。然而當這部影片後來發展成一個更具規模的教育計畫,並持續在推動進行,無疑也對藝術的力量做了一個可敬的註腳。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 快樂頌行不行?Play me Allegro - An Optimistic Borderline Story ]
[ 快樂頌行不行?Play me Allegro - An Optimistic Borderline Story ]
以色列 / 2008 / Video / Color / 52' /
阿隆.亞謝 Alon ALSHEICH / 艾朗‧葉賀軻 Eran YEHEZKEL /
2008 俄羅斯 Message to Man 國際影展
2008-1108 台中文化局
影片簡介
長期處在戰火威脅下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本片紀錄一個堅強而固執的俄羅斯母親與她五歲的可愛女兒,住在距離加薩走廊只有四公里,非常靠近巴勒斯坦 特區的邊界上,這裡不但是全以色列受到轟炸比例最高的區域,光是以色列直昇機的巡邏,與終日不間斷的行動警報器便足以讓人心煩,但強悍的母親茱利亞堅持在 戰火下也要給女兒一個快樂長大的童年,進而發動鄰里,提倡以巴和平的提議,母親天性強悍的發揮出來。而本片的攝影師與母親間長期記錄下產生的感情羈絆,也 是本片的另一個爆點所在。
「我們試圖透過本片彰顯生活比戰爭更為強而有力。我們發現儘管在戰化下生活,依舊可以養育小孩與談戀愛,我們學習到在這種情況下養育小孩最好的方式便是告知她們悲慘的事實,無論哪裡都有好人與壞人,不管你是猶太人或阿拉伯人。」─阿隆‧亞謝&艾朗‧葉賀軻
The film follows a mother and her 5-year-old daughter, who live on the border between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An intimate and surprising story of a mother and daughter, they raise each other in their barbed wired fenced house, in spite of Israeli helicopters soaring above their heads, and Palestinian rockets falling in their yard.
“In this film we tried to show how life is stronger than war. We found out that even when you are under fire, there is a way to stay human, raise a child and even fall in love. We learnt that the best way to raise children i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is telling them the sad truth: there are bad people and good people everywhere, regardless of there being Jewish or Arab. In our story, Julia's attempt to make a difference started a chain reaction that didn’t bring worldwide peace, but changed at least three lives for the best.” - Alon Alshiech, Eran Yehezkel
觀後感
向來我對戰爭片沒有太大的興趣,像當年勇士們和芝加哥上映時,我一定二話部說去看芝加哥,哈!在當天去看第一部以色列女兵日記,雖然一開始因為是紀錄片,所以在呈現方式上,較為有趣與寫實,但是,在經營方式上,對我而言稍嫌枯燥與冗長,坦白說,在當時我著實不想看第二部片,不過,不是因為無聊,是因為我累了!
不過,感謝上天讓我沒有錯失看這部片的機會。我第一次看到有笑聲的戰爭主題電影。
孩子們的童言童語,是人類最真誠的純真,因為沒受到環境的迫害!所以是發自內心的,用最簡單的心跟眼去看世界,所以是可貴的;但是,在劇情中,卻更是感傷,也多了分惋惜。相對於兩國之前砲火聲,孩童純真的笑聲是可貴的,我想,生存在那環境裡,需要面對砲火隆隆的每天,如果是我,我應該會常常想要逃跑吧!就每天唱著瘋狂世界 [ 我好想好想飛~逃離這個瘋狂的世界! ] 就是那種感覺。劇中的她們,很堅強,也很認真的經營生活,不因此而喪失鬥志,或是怨天尤人,這是我們大環境中,很多人缺乏的。想想她們,想要的應該不多,只想要天天可以少了[ 紅色!紅色! ] 的廣播聲的那種平凡的日子,但是卻如此的難!我們,真應該好好的反省。
我喜歡來自母女間,那種綿密的情感,尤其是都砲火隆隆的時候,那種擁抱我想是最真實的一種擁有,比起遠離戰地、逃離現場來的溫暖的多,就讓我想到921大地震,當時,我還年輕,住在南投的家中──我家是那種在山上的種房子,有點像林肯大郡那種,地震當時,我以為是我家後面的山崩了,所以我要變成流浪的小孩了,過了一會,才知道原來是地震,而且是撼動台灣的那種,全家人拎了家當,往車上跑,一起奔往安全的地方,那種與家人緊緊記在一起的感覺,是很真實的,無法遺忘!儘管在外面的日子,是沒有家裡安穩,但是,那種大難過後,全家人可以僅僅依偎在一起的感覺,是很好、很踏實的。我,對於劇中母親說的 [ 逃到安全的地方,不如給他安全感 ] ,特別贊成,因為那種感覺是你到了在安全的地方也無法替代的。
對於環境的熱誠,也是在母女生活中,很真實的一面,我印象很深的──當樹倒了的隔天,女兒說:樹一直很努力長大,為什麼被折斷?這句話讓我心中充滿澎湃,是人對於環境的無奈,更是環境對人的無聲哭泣。如此一個小女孩,是如此的珍惜生命,而,人在政治立場或利益關係上,卻是如此卑劣,令人可悲!我想這如以說明了,導演跟母親想傳達給孩子們的:不要學會分什麼膚色的人,要學會分好人壞人。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對於長期受炮火攻擊的環境,通常剩下的都是對對方的不滿去再教育給下一代,一直循環,週而復始,沒有變化,局勢也因此沒有變化。儘管生存在加賽走廊,因為有陽有牧場,就可以像澳洲,其實改變想法的方向,可能會看到不同的觀點或是道路,我想母親和導演做了很棒的示範。母親在對砲火隆隆的攻擊下,縱使被迫暫時親情分離,但是,他邀請大家聚會,跨出第一部,透過廣播與對方溝通,雖然沒有很多人,雖然沒有改善,但是,卻是一份對於環境、土地的熱愛。
不過,最令我有感觸的是──在這種環境下,被迫成長的小孩,而說出一於他年紀的話語,是如此的真實與可愛,對於,這女孩的生命,雖然因為母親的照料沒有少了童年與快樂,但是,看在眼裡,仍然會讓人於心不忍。或許可以平凡生活,對他們而言,可能是一種滿足,是一種期待或是奓求,我們不懂珍惜,而他們卻如此認真的經營每一天,多嚜感嘆的一種氛圍!對於現在的我們,我想我們更應珍惜當下,讓它精采。
我喜歡導演生活式的經營,因為是生活,所以真實;也因為是生活,所以也貼近我們;當然更因為是生活,而有了一種對比,那種想要平凡的快樂卻得不到的人們與汲汲營營於功利永不知滿足的我們,多麼諷刺的畫面!難怪導演會命名為[ 快樂頌行不行? ]快樂感覺是那麼容易獲得、那麼平凡,但是,對於他們真的是[ 快樂頌行不行? ]。那首快樂頌,在女孩的經營下卻是多麼的淒涼!或許是那樣的背景與環境吧!快樂頌行不行?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 尋情歷險記 Let's Fall in Love ]
[ 尋情歷險記 Let's Fall in Love ]台灣 / 2008 / Video / Color / 90' / 吳汰紝 Wuna WU /
2008-1108 國美館竹林內廳
影片簡介
在孤獨感如此迫切,與一個人共度一生又如此困難的年代,應運而生的進化版媒婆,是如何擴展她的事業版圖的?導演不想當鏡頭後面冷靜的觀察分析者,而選擇徹底交出自己,駕著紀錄片小舟,緩緩駛過曠男怨女芸芸眾生,面對自己最深的渴望…….。
「《尋情歷險記》突破了我自己在創作上的兩個侷限。一是,我一直認為自己不可能拍攝愛情這個主題,但這部片子談的就是男女之愛;二是,我一直想拍攝調性幽 默的作品,但過去拍攝的題材並不適合幽默,而這部片子,在試映時,前半個小時觀眾幾乎笑個不停,反應非常好,讓我最感動的,是觀眾跟我說,我在片中的領悟,也讓她明白了她自己的愛情,一個導演,能夠得到這樣的回饋,夫復何求!」─吳汰紝
Marriage. Is it a disaster or war? Why the unmarried seek for it but the married want to get out from it? 32-year-old Yi-fen, the director's good friend wants to get married but never meets her Mr Right. By chance she met a matchmaker and had her dream come true. The director decides to check out the matchmaker's world…
“This film represents two breakthroughs, for the first time filming romance and secondly using a humorous tone. During the screening, the audiences laughed non-stop-- exactly what I wanted. The most rewarding experience is to know that my story touched the audience to the heart. What more can a director ask for?” – Wuna Wu
觀後感
看完這部片,過沒幾天,以前的一個朋友在MSN告訴我,她下個月要結婚了!對我而言,驚嚇大過於其他感受。結婚組成一個家庭,似乎是人生的某個階段性任務,或許有些是在家人的逼迫下,有些是在一夜歡愉過後,更有些是屬於愛情的化學作用,但我想,它們的共通點是來自於人的孤獨感。
台灣是世界上,離婚率高居不下的城市之一——每兩人有一人離婚;因此,害怕婚姻的人越來越多。有趣的是,當我慢慢變老,身邊的人逐漸走向婚姻,逢年過節時想的不只是賭博怎樣贏錢,而是偶爾會想到,如果十年後我沒結婚,過年有多淒涼,沒紅包可以領就算了,連數人頭的那種團圓飯也沒得吃,不過還是可以假裝瀟灑的出國渡過異國的新年吧!雖然我不會不想結婚,但我也沒打算很早結婚,更應該說:我會讓自己晚點結婚。當然,不是為了多玩幾年。有太多的原因了!
向來我都覺得,同一種人會很容易走在一起,或許在婚姻上也一樣吧!而在婚姻裡的眾生像更是有趣,夫妻都有點像,在導演鏡頭下得人們,也都很像,就是有夫妻臉的那種!看了這部片,會讓人憧憬那種兩個人的家庭生活,雖然會有口角,但是因為一種在意而可能真的會成為甜蜜的負擔。要和人相處一輩子著實不是件簡單的事,在片中了解到【溝通】在婚姻裡是很大的學問,拒絕溝通會讓愛你的人傷心,也會讓彼此關係面臨困境;而不對的溝通方式也是,會造成彼此的嫌隙。不過,溝通不是只是在婚姻裡,其實在婚姻生活裡,會面臨溝通失敗導致離婚或是分開,相同的問題也是會在生活中出現的,我特別喜歡劇中的這個觀點,因此我們必須要再生活終究累積自己的修養與與人溝通的能力。
【失去才會懂得珍惜】是大部份人,容易犯的錯。導演也犯了同樣的錯,以為不會難過了,卻在面對事情實在一次傷心,尤其是當清楚自己傷害對方的魔力有多強大時,那種痛才是真正的錐心泣血。不論在婚姻裡、感情裡、生活中我們都容易把人的缺點放大,一再的將對方扣分,更因此忽略了對方的優點,這也是我們應該省思的。不論面對環境或是人,因為我們身在此環境或是因為我們獲得了,我們更可以去看到其中缺點,但也相對的我們應該也會去體會到它的優點,但是我們總是會將缺點擴大化,優點卻遺忘,是很可惜的,我想,不論如何我們都應把握當下,珍惜手中的幸福。
現代版媒婆我想她不只是媒婆。她教導很多人如何經營婚姻,面對婚姻,也學會溝通,面對問題。難怪她跟她撮合成的佳偶都是朋友,可以分享生活,可以一起成長的朋友,是很難人可貴的。她也說,現在不結婚的人越來越多,不過,人卻每天在面對愛情,那為何會不想結婚,為何會那麼多人離婚,因此她開始撮合身邊想婚的人,用一種溝通方式,而不是像以前的尋尋覓覓,害我都想去認識她了。
我喜歡導演引導式的手法,不僅引導我們進入劇情,也進入生活;也引導劇中的人回答問題,也面對生活。老實說,因為貼近生活,而讓人感動,很多次都讓眼睛盈滿淚水的那種感動。一個影片可以讓人想到很多事,一個好的影片可以讓人學到很多事;一句台詞可以讓人感動,一句好的台詞可以發人省思;一個導演可以完成一部片,一個好的導演可以透過一部片教導觀眾與讓自己成長;我在這部紀錄片中,看到了真實的人生,也看到了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