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 我很厲害,因為我不厲害 ]
研討會終於告一段落,昨天下午利用一點時間,想跟趙老說說話,討論未來的研究方向......等等的。說真的,我茫然了一整個學期,從考試前就知道要找研究方向,到現在已經是2008倒數第二天了,我依然還是在原地打轉。真冏!
從一開始,因為氣氛而無法適應這環境,到現在挺快活的生活。我喜歡目前的生活,因為有些氣氛變得很棒,因為大家都很有意思,雖然還有一點點不如意,但是我挺滿意的啦!從以前我就是這種會因為習慣或是適應而改變想法的人,雖然好像不順應潮流,但是至少我獲得很多。
雖然很多人會抱怨某些課程,比如說大學時期的編排設計,雖然老師給很多作業,但是就是因為不夠所以老師纔會逼我們,當我們在大四時,回頭看看,反而覺得那門課,很踏實。我想,學習部落格也是吧!雖然我一開始也曾大剌剌的問趙老,學習部落格的目的與為何我一開始無法動筆!不過其實我滿喜歡的,只是總是會怠惰,總是會因為忙碌而假裝遺忘。不過,這是分享時代,知識可以因為INTERNET而流通更為快速,更可以透過學習部落格紀錄自己看過或是喜歡的資訊,不過跟我的最愛一樣,誰用電腦沒有使用我的最愛?其實,很多事物可以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那樣將可以獲得更多,如果只是一味的因為不喜歡而排斥,那其實會讓自己損失不少,我想到我媽曾經跟我說過:好學校有壞學生,壞學校依然有好學生,那換言之,其實每個老師每個人都有一些是我們缺乏的或是該充實的,我們應該去看看它的優點,在看看自己,或許對自己就是種獲得,也會在許多層面上得滿足。或許當我們離開研究室的那天,會發現學習部落格紀錄了屬於自己的研究日誌。
趙老今天說他有天在電梯裡,想了一個文案:我很厲害,因為我不厲害。很有趣的一段話,我很喜歡,因為我不夠厲害,所以我需要學習,透過不厲害的部份去了解自己,加強自己,我想這很重要。有時候過度自信會讓自己蒙蔽,那將會將自己所在高塔裡,那比井底之蛙可憐,因為你連那井底的泉水你都無法品嘗,只能在高塔裡與自己呢喃,無法體會這世界的美好,那永遠只可以去深究那高塔裡的一切。
我很厲害,因為我不厲害。時間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成就,因為不厲害,所以彎腰去嘗試,那樣所獲得的是一種厲害。我常常告訴自己,只要獲得的比失去的多,那就是一種獲得。最近的例子就是研討會吧!之前一直沒有在研究室認識學長姊,但因為研討會認識了一些學長姐,也拉近了距離,可以分享生活,也可以給我建議,是一種獲得,然後心裡滿滿的開心。而在研討會的過程中,也獲得了很多經驗與學習。雖然我第一次真得覺得自己老了,以前辦活動三天都可以頭腦清醒,現在兩天就快不行了,還有,不過只是撤場完,在研究室休息時,手居然會抖,腳居然會有軟的感覺,但是心裡獲得很多,是充實的。因為研討會,真切的了解一個人,也是一種獲得,那種幸好我現在真的了解你得感覺。
現在,已經塵埃落定。我想,我必須在未來的日子充實自己。加油吧!
從一開始,因為氣氛而無法適應這環境,到現在挺快活的生活。我喜歡目前的生活,因為有些氣氛變得很棒,因為大家都很有意思,雖然還有一點點不如意,但是我挺滿意的啦!從以前我就是這種會因為習慣或是適應而改變想法的人,雖然好像不順應潮流,但是至少我獲得很多。
雖然很多人會抱怨某些課程,比如說大學時期的編排設計,雖然老師給很多作業,但是就是因為不夠所以老師纔會逼我們,當我們在大四時,回頭看看,反而覺得那門課,很踏實。我想,學習部落格也是吧!雖然我一開始也曾大剌剌的問趙老,學習部落格的目的與為何我一開始無法動筆!不過其實我滿喜歡的,只是總是會怠惰,總是會因為忙碌而假裝遺忘。不過,這是分享時代,知識可以因為INTERNET而流通更為快速,更可以透過學習部落格紀錄自己看過或是喜歡的資訊,不過跟我的最愛一樣,誰用電腦沒有使用我的最愛?其實,很多事物可以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那樣將可以獲得更多,如果只是一味的因為不喜歡而排斥,那其實會讓自己損失不少,我想到我媽曾經跟我說過:好學校有壞學生,壞學校依然有好學生,那換言之,其實每個老師每個人都有一些是我們缺乏的或是該充實的,我們應該去看看它的優點,在看看自己,或許對自己就是種獲得,也會在許多層面上得滿足。或許當我們離開研究室的那天,會發現學習部落格紀錄了屬於自己的研究日誌。
趙老今天說他有天在電梯裡,想了一個文案:我很厲害,因為我不厲害。很有趣的一段話,我很喜歡,因為我不夠厲害,所以我需要學習,透過不厲害的部份去了解自己,加強自己,我想這很重要。有時候過度自信會讓自己蒙蔽,那將會將自己所在高塔裡,那比井底之蛙可憐,因為你連那井底的泉水你都無法品嘗,只能在高塔裡與自己呢喃,無法體會這世界的美好,那永遠只可以去深究那高塔裡的一切。
我很厲害,因為我不厲害。時間可以造就一個人的成就,因為不厲害,所以彎腰去嘗試,那樣所獲得的是一種厲害。我常常告訴自己,只要獲得的比失去的多,那就是一種獲得。最近的例子就是研討會吧!之前一直沒有在研究室認識學長姊,但因為研討會認識了一些學長姐,也拉近了距離,可以分享生活,也可以給我建議,是一種獲得,然後心裡滿滿的開心。而在研討會的過程中,也獲得了很多經驗與學習。雖然我第一次真得覺得自己老了,以前辦活動三天都可以頭腦清醒,現在兩天就快不行了,還有,不過只是撤場完,在研究室休息時,手居然會抖,腳居然會有軟的感覺,但是心裡獲得很多,是充實的。因為研討會,真切的了解一個人,也是一種獲得,那種幸好我現在真的了解你得感覺。
現在,已經塵埃落定。我想,我必須在未來的日子充實自己。加油吧!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 餐飲文化體驗-實探摸油湯 ]
看到摸油湯,就好像回到了50、60年代的自家廚房一樣,他可不是真的廚房,他原本是一點都不起眼的豬圈,但是經過老闆的巧手大改造之後,現在已經是一家道道地地的復古餐廳了。門口高高掛著歡迎客人的紅燈籠,燈籠上面寫著大大的「酒」字,讓我想到龍門客棧;門旁還貼著舊式春聯,有趣的是,春聯上寫的不是恭喜發財,而是「喝酒身體勇,喝酒要爽爽」,客人一看到都會會心一笑吧!可以感受到老闆那無俚頭式的幽默。
一進到店裡面,餐廳裡面的擺設充滿了濃濃的古早味和人情味,古老的圓餐桌和木頭家具擺放整整齊齊,上面還有許多括痕,看就知道是經過”時代考驗”後所留下來的舊木頭桌椅;牆上掛著農夫下田的簑衣和草帽,還有扁擔,非常有古早農家的感覺,牆上是一幅幅的手繪電影海報,連黑白結婚照都出現了,牆角擺放著一張供奉神明的供桌,桌上擺著一些酒瓶,桌下則是凌亂的堆放著作農器具,一整個有親切感。店內的燈光是採用燈泡式的微亮黃燈,照在由磚頭砌成的柱子上,氣氛就出來了,比較特別的是,牆上有一個個方形的「洞」,即使白天不開燈,室內也有充分的陽光照進來,響應節能省炭的精神不落人後。
「摸油湯」源自閩南語 ”做油湯”,就是在廚房煮東西、做飯的意思,一般人可能比較少用這個詞,但是知道了以後格外有親切感,也很有本土意識。餐廳的老闆--曾先生,摸油湯是他 的第一家店,也是唯一的一家,他和老婆還有兩個女兒一起經營著這家餐廳。一開始,曾先生看到老婆的朋友有一家復古餐廳,覺得很有意思,便決定自己也來開一 家,於是他開始搜括身邊友人的復古玩意兒,還和母親一起翻箱倒櫃找出一些復古私藏,和朋友合資一起開了這家餐廳,並且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共同設計了店內的 擺飾和風格,於是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摸油湯。老闆還會常在部落格上po一些有趣的文章,讓喜歡摸油湯的客人可以常常分享他的心情,藉此拉進和客人的距離。我發現,老闆其實是個無厘頭、愛搞笑,也很認真生活的人,他po的文章,很多都是笑話或是時事,連星座都有,像他寫最近養了兩隻寵物, 一隻是變色龍,另一隻是刺猬,叫做刺刺郎,非常可愛~是很生活化、很親切的一個老闆。
一、文化的大面向
A.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是指生活在閩南地區的閩南人共同創造的,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其分布範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彰、泉金三角」(也就是現在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閩南文化經過一代代的閩南人不斷的挖掘、弘揚、創造,並且吸收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孕育、發展起來,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
廣義的閩南文化的內涵包括農耕文化、海商文化,狹義的則含有建築、民俗、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及方言等等。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樑、海防建築等等,閩南建築堪稱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大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裡村的歸僑蔡資深民居是其代表作。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樑畫棟,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該建築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吸收了部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的裝飾藝術。
民俗文化係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物和現象,內涵十分廣泛,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儀、信仰習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的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騎竹馬、舞龍舞獅、車弄鼓、賽龍舟、搏餅。
宗教文化是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閩南人除了信奉道教、佛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特色的是民間信仰中中華民族共同信俸的媽祖、土地公、清水祖師等等。閩南地區宗教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也是其文化標誌。
B.閩南文化特點
1.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不斷發展的。
2. 閩南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特徵,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收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等
3. 閩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這在宗教信仰(多種宗教)、民間信仰(多神)、建築、戲劇、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戲劇方面,多種戲劇並存,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交相輝映,即使同一劇種也是各種流派,各種技藝競相發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閩南語中融入一些馬來語等。
4. 閩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創性特徵,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
5. 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這和閩南人中多為中原漢族移民及多僑民息息相關,也與海商文化發達有密切關係。此外,閩南文化具有上承下傳的雙重傳播性特徵。即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爾後又通過移民台灣,傳播到台灣及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傳播到國外。
二、空間文化
曾老闆十多年前興起開家特色餐廳的念頭,因緣際會發現這處不起眼的養豬寮,卻化腐朽為神奇,將豬寮變成瑰寶,在不更改大格局前提下,保留建築架構,並以仿古為裝潢主體,光站在門外就被這紅磚砌牆、推式木門深深吸引。
在裝潢方面,以木頭特製的桌子與柔和的光線構築出溫暖的室內空間,餐廳一角擺設著傳統老裁縫機與兒時童玩,不但增添一股獨有的懷舊情懷,也吸引許多懷念古早味的客人前往。低矮的紅磚木門,卻高掛兩盞寫著「酒」字的大紅燈籠,門口對聯「喝酒身體勇」、「喝酒要爽爽」,橫批「喝酒總部」,頗具早年客棧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邁架式。
推入門,超大型黑松瓶蓋映入眼簾,像極了五零年代柑仔店特色招牌,在這小小不到20坪的餐廳空間內,暗紅磚瓦、昏暗光線,充滿懷舊情調,木桌長板凳、木造菜櫥、簑衣,加上碗公碗盤,甚至轉角處擺滿兒時童玩的小型柑仔店,就像是進入時空隧道,來到古早客棧小店,而牆上掛滿的紅紙對聯、打油詩,更替「摸油湯」復古懷舊風情,增添些許俏皮活潑之感。
一進到店裡面,餐廳裡面的擺設充滿了濃濃的古早味和人情味,古老的圓餐桌和木頭家具擺放整整齊齊,上面還有許多括痕,看就知道是經過”時代考驗”後所留下來的舊木頭桌椅;牆上掛著農夫下田的簑衣和草帽,還有扁擔,非常有古早農家的感覺,牆上是一幅幅的手繪電影海報,連黑白結婚照都出現了,牆角擺放著一張供奉神明的供桌,桌上擺著一些酒瓶,桌下則是凌亂的堆放著作農器具,一整個有親切感。店內的燈光是採用燈泡式的微亮黃燈,照在由磚頭砌成的柱子上,氣氛就出來了,比較特別的是,牆上有一個個方形的「洞」,即使白天不開燈,室內也有充分的陽光照進來,響應節能省炭的精神不落人後。
「摸油湯」源自閩南語 ”做油湯”,就是在廚房煮東西、做飯的意思,一般人可能比較少用這個詞,但是知道了以後格外有親切感,也很有本土意識。餐廳的老闆--曾先生,摸油湯是他 的第一家店,也是唯一的一家,他和老婆還有兩個女兒一起經營著這家餐廳。一開始,曾先生看到老婆的朋友有一家復古餐廳,覺得很有意思,便決定自己也來開一 家,於是他開始搜括身邊友人的復古玩意兒,還和母親一起翻箱倒櫃找出一些復古私藏,和朋友合資一起開了這家餐廳,並且大家一起集思廣益,共同設計了店內的 擺飾和風格,於是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摸油湯。老闆還會常在部落格上po一些有趣的文章,讓喜歡摸油湯的客人可以常常分享他的心情,藉此拉進和客人的距離。我發現,老闆其實是個無厘頭、愛搞笑,也很認真生活的人,他po的文章,很多都是笑話或是時事,連星座都有,像他寫最近養了兩隻寵物, 一隻是變色龍,另一隻是刺猬,叫做刺刺郎,非常可愛~是很生活化、很親切的一個老闆。
一、文化的大面向
A.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是指生活在閩南地區的閩南人共同創造的,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其分布範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彰、泉金三角」(也就是現在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閩南文化經過一代代的閩南人不斷的挖掘、弘揚、創造,並且吸收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來文化的特質孕育、發展起來,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
廣義的閩南文化的內涵包括農耕文化、海商文化,狹義的則含有建築、民俗、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及方言等等。
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樑、海防建築等等,閩南建築堪稱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大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裡村的歸僑蔡資深民居是其代表作。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樑畫棟,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該建築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吸收了部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的裝飾藝術。
民俗文化係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物和現象,內涵十分廣泛,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儀、信仰習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的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騎竹馬、舞龍舞獅、車弄鼓、賽龍舟、搏餅。
宗教文化是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閩南人除了信奉道教、佛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特色的是民間信仰中中華民族共同信俸的媽祖、土地公、清水祖師等等。閩南地區宗教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也是其文化標誌。
B.閩南文化特點
1.閩南文化具有傳統性、連續性特徵。這除了繼承連綿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外,閩南文化自身的傳統也是不斷發展的。
2. 閩南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特徵,即與中華傳統文化為同一體又以閩南文化為主體,兼吸收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等
3. 閩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開拓性特徵,這在宗教信仰(多種宗教)、民間信仰(多神)、建築、戲劇、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戲劇方面,多種戲劇並存,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交相輝映,即使同一劇種也是各種流派,各種技藝競相發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閩南語中融入一些馬來語等。
4. 閩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獨創性特徵,法國語言大師馬伯樂曾說過,閩南話是世界上特別古老的語言。它不僅形成歷史悠久,而且還保存了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同時還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詞語。故閩南方言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
5. 閩南文化具有開放性特徵。這和閩南人中多為中原漢族移民及多僑民息息相關,也與海商文化發達有密切關係。此外,閩南文化具有上承下傳的雙重傳播性特徵。即主體文化由中原傳播而來,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爾後又通過移民台灣,傳播到台灣及通過移居國外的華僑傳播到國外。
二、空間文化
曾老闆十多年前興起開家特色餐廳的念頭,因緣際會發現這處不起眼的養豬寮,卻化腐朽為神奇,將豬寮變成瑰寶,在不更改大格局前提下,保留建築架構,並以仿古為裝潢主體,光站在門外就被這紅磚砌牆、推式木門深深吸引。
在裝潢方面,以木頭特製的桌子與柔和的光線構築出溫暖的室內空間,餐廳一角擺設著傳統老裁縫機與兒時童玩,不但增添一股獨有的懷舊情懷,也吸引許多懷念古早味的客人前往。低矮的紅磚木門,卻高掛兩盞寫著「酒」字的大紅燈籠,門口對聯「喝酒身體勇」、「喝酒要爽爽」,橫批「喝酒總部」,頗具早年客棧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邁架式。
推入門,超大型黑松瓶蓋映入眼簾,像極了五零年代柑仔店特色招牌,在這小小不到20坪的餐廳空間內,暗紅磚瓦、昏暗光線,充滿懷舊情調,木桌長板凳、木造菜櫥、簑衣,加上碗公碗盤,甚至轉角處擺滿兒時童玩的小型柑仔店,就像是進入時空隧道,來到古早客棧小店,而牆上掛滿的紅紙對聯、打油詩,更替「摸油湯」復古懷舊風情,增添些許俏皮活潑之感。
三、服務文化
在摸油湯,還沒進門就會先聽到一句「客倌,您好!」的情招呼聲,這也是摸油湯堅持的服務品質,用充滿人情味的打招呼方式取代了歡迎光臨,讓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裡的菜色非常多,但是不需要擔心如何選擇,因為服務生會針對人數和口味做出最好的建議,讓你不用擔心點的菜太多會吃不完。
而且店員還模擬客棧的店小二,客人上座之後,會立刻遞上古早白鐵茶壺盛裝的茶水,加上滿滿一大碗的紅土花生來招呼客人,非常有趣。在這裡,喝酒不用啤酒杯,而是使用「碗裝」的復古方式,如果酒喝多了想吐也不必急忙衝到廁所,餐廳裡有設置嘔吐槽,這是老闆的貼心設計,就是為了怕客人想抓兔子卻沒地方去的窘境發生。
四、食的文化
閩南人常吃的是米飯,因此摸油湯的主食是古早的豬油伴飯,裡面的菜餚常用蝦、蟹、魚、貝一類的水產,像是豆酥生蚵、黃袍酥蝦、鳳梨蝦球、蛤蜊湯等等,或是依照桃園季節性所產食材烹調,山產、蔬菜、雞、鴨、鵝、豬、羊也常用來入菜,例如炒空心菜、古早鹹豬肉、酥炸肥腸、鮮嫩油雞,而由於閩南文化過去是農村文化,牛肉一般不常吃,吃牛肉是受到來自廣東的影響,所以摸油湯裡面的菜餚也較沒有以牛肉為主的菜式。
一般來說,閩南菜餚的花式不如粵菜,因此利用既有的食材盡量變化,像是用米做成米粉、湯圓就是一個例子。。基本上,閩南菜餚口味的特點是清淡,較不油膩,花俏也少。閩南人的早餐,常吃的是清粥,配上小菜、醬菜。由於過去的人並不富裕,閩南人在盛產期過後,就把過剩的材料加以乾製,例如曬魚乾,或者加以醃製。不論是獲得的海產或者菜類,就用各種方式盡量的利用、保藏。一般來說,菜餚的味道有一定程度的鹹,而且以香味為主。摸油湯也融合了一些客家料理,像是有名的苦瓜鹹蛋、客家小炒和薑絲大腸,也很值得推薦。
[ 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心得感想 ]
【得獎紀錄】
2004年Full Frame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最佳觀眾票選獎
2004年High Falls Film Festival最佳紀錄片
2004年國際紀錄片協會最佳紀錄片
2004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紀錄片
2004年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
2004年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4年日舞影展最佳觀眾票選獎
2004年百慕達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4年百慕達國際電影節最佳觀眾票選獎
2004年克利夫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2005年曼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5年獨立精神獎Truer Than Fiction Award
200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影片簡介】 加爾各答的紅燈區內,命運最坎坷的人不是妓女,而是她們的子女。面對赤貧、虐待和絕望,這些孩子幾乎無法避免步上母親的後塵,也難以創造另一種生活型態。 在「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裡,導演澤娜布里斯基(Zana Briski)與羅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紀錄在紅燈區認識的那些孩子的驚人轉變。專業攝影師布里斯基給孩子們上攝影課並給他們相機,點燃了這些孩子內心的潛在藝術天份,他們住在最污穢、看似絕望的世界。 Zana Briski 這位紀實攝影家,在加爾各達為了拍攝需要,在紅燈區待了一段時間,與紅燈區的小孩建立起深刻的友誼。為了幫這群小朋友,Zana Briski利用自己最擅長的攝影來做為工具。發給小朋友傻瓜相機,去拍照。再透過教導攝影、美學等方式來幫助這些朋友建立起自信、自尊與希望。並藉由書籍、網站來發聲。
這群孩子拍的照片不僅展現過人觀察力與天份,更反映出一種更偉大、激勵人心、撼動社會的真實面相:藝術確是一股解放心靈、賦予才能的極大力量。
【影片關後感】
這部影片中,攝影成爲一種改變人命運的可能性。
影片的開始,時而清晰時而失焦的人潮川流不息,不甚清晰的背景隱隱透出如台灣眷村年久失修牆面的斑駁;而作為主題的人潮,看不清楚年齡和階級的差異,反倒隱約突顯了性別……直到孩童的影像和清脆的聲音敲碎了這樣的混沌。孩童們得到相機的媒介,從而紀錄、抒發、甚至可以說是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詮釋他們的生長環境:那人人視為萬惡淵藪的紅燈區。而透過攝影作品,他們得到相當的關注,其中Avijit甚至受邀前往阿姆斯特丹的年會。利用這股正向的力量,Zana試圖透過教育來改善他們未來可能的生活,但結果仍令人不免惋惜。
我想這部紀錄片主要是希望透過對這樣一個區域、或是說特殊群體的描寫,提起觀者對於他者的人道關懷,但若從拍攝的角度還看這部片子,不難發現拍攝者即使居住在該地,仍基於身份、職業區別而自外於那樣一個環境的。Zana試圖透過教育的管道幫助孩童們脫離紅燈區的生活,期間的重重困難也可以看出印度的階級觀念之強烈與根深蒂固,不僅是制度上的刁難,還有種種的異樣眼光,連教育單位幾乎都不願接受來自紅燈區的孩童。紅燈區的居民幾乎與公民權利絕緣,加上教育程度低,對於夏衣袋的要求及灌輸的觀念近乎可說是短視近利的,也因此他們的下一代單靠自身力量幾乎無法翻身;即使Zana盡力將他們送望寄宿學校,因為種種家庭或個人因素,能夠從一而終的孩童仍少之又少。
在這部影片中,孩童透過傻瓜相機的簡單媒介發揮了最大創作自由。其中所拍攝的對象大部分都偏向人物,卻能恰如其分地展現在地情感,似乎能讓觀者拋對於紅燈區的成見而最真實赤裸的接觸所謂紅燈區除了性工作以外的部份,但卻沒有給人逼視的壓迫感,反見兒童對生活純真的觀察與看待。
藉由攝影,孩童似乎取得了主動詮釋權,以他們自己的目光保存他們的生活影像,但事實上,不論在攝影展或是在這部影片中,他們依然沒有脫離「被詮釋」和「被看」的地位;除了他們的攝影作品是「被看」和「被詮釋」的之外,其中被呈現出來的東西和揀選標準依然可能以西方眼光為重。事實上,那些影像的消費者,自影片中所拍攝到的來看,依然多屬西方人,對於一個未曾親身體驗的地方是後抱持著獵奇的心態去看待,則不得而知;同樣的影像,在當地人的眼中、在同社會卻不同階級的眼中又會是什麼樣子,影片中也沒有交待。
整部影片,不論從內容或視角的觀點來看,都相當地發人省思。世界上竟有一處地方、有一群人,在國家內部甚或群體內部都是被歧視的;而孩童和外國工作者反而作為一個中介,將這個地方的生活種種,以影像的方式傳達給全世界。視覺在這部影片中作為主體,呈現出來的除了對一個地方的重新認識之外,也間接點出了同為真實影像卻可能造成不同成效:片頭的影像、拍攝記錄當地生活的影像、和孩子們透過攝影所呈現的影像,透露出的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詮釋。除了影像資料的連續性對觀者的影響之外,「真實」的影像所呈現出來的究竟是否為「真實」早已成唯一種弔詭;即使如這部紀錄片以多視角來呈現同一時間的同一個地方,其全面性的達到仍是不可能,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推測,以影像來記錄、或是以文字來記錄,其記錄成果的意涵流動性是相近而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這部紀錄片的重心並不在紀錄這些孩子與社會問題,而是一個介入者,試圖將他們從中拉出的努力,儘管結果不盡完美,卻也讓我們從藝術家和貧童之間的感情交流,因簡單天真、訴諸人道而顯得動人;但貧童生長環境的描述流於浮面,問題根源無法細緻呈現,也是事實。然而當這部影片後來發展成一個更具規模的教育計畫,並持續在推動進行,無疑也對藝術的力量做了一個可敬的註腳。
2004年Full Frame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最佳觀眾票選獎
2004年High Falls Film Festival最佳紀錄片
2004年國際紀錄片協會最佳紀錄片
2004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紀錄片
2004年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
2004年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4年日舞影展最佳觀眾票選獎
2004年百慕達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4年百慕達國際電影節最佳觀眾票選獎
2004年克利夫蘭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2005年曼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2005年獨立精神獎Truer Than Fiction Award
2005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影片簡介】 加爾各答的紅燈區內,命運最坎坷的人不是妓女,而是她們的子女。面對赤貧、虐待和絕望,這些孩子幾乎無法避免步上母親的後塵,也難以創造另一種生活型態。 在「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裡,導演澤娜布里斯基(Zana Briski)與羅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紀錄在紅燈區認識的那些孩子的驚人轉變。專業攝影師布里斯基給孩子們上攝影課並給他們相機,點燃了這些孩子內心的潛在藝術天份,他們住在最污穢、看似絕望的世界。 Zana Briski 這位紀實攝影家,在加爾各達為了拍攝需要,在紅燈區待了一段時間,與紅燈區的小孩建立起深刻的友誼。為了幫這群小朋友,Zana Briski利用自己最擅長的攝影來做為工具。發給小朋友傻瓜相機,去拍照。再透過教導攝影、美學等方式來幫助這些朋友建立起自信、自尊與希望。並藉由書籍、網站來發聲。
這群孩子拍的照片不僅展現過人觀察力與天份,更反映出一種更偉大、激勵人心、撼動社會的真實面相:藝術確是一股解放心靈、賦予才能的極大力量。
【影片關後感】
這部影片中,攝影成爲一種改變人命運的可能性。
影片的開始,時而清晰時而失焦的人潮川流不息,不甚清晰的背景隱隱透出如台灣眷村年久失修牆面的斑駁;而作為主題的人潮,看不清楚年齡和階級的差異,反倒隱約突顯了性別……直到孩童的影像和清脆的聲音敲碎了這樣的混沌。孩童們得到相機的媒介,從而紀錄、抒發、甚至可以說是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詮釋他們的生長環境:那人人視為萬惡淵藪的紅燈區。而透過攝影作品,他們得到相當的關注,其中Avijit甚至受邀前往阿姆斯特丹的年會。利用這股正向的力量,Zana試圖透過教育來改善他們未來可能的生活,但結果仍令人不免惋惜。
我想這部紀錄片主要是希望透過對這樣一個區域、或是說特殊群體的描寫,提起觀者對於他者的人道關懷,但若從拍攝的角度還看這部片子,不難發現拍攝者即使居住在該地,仍基於身份、職業區別而自外於那樣一個環境的。Zana試圖透過教育的管道幫助孩童們脫離紅燈區的生活,期間的重重困難也可以看出印度的階級觀念之強烈與根深蒂固,不僅是制度上的刁難,還有種種的異樣眼光,連教育單位幾乎都不願接受來自紅燈區的孩童。紅燈區的居民幾乎與公民權利絕緣,加上教育程度低,對於夏衣袋的要求及灌輸的觀念近乎可說是短視近利的,也因此他們的下一代單靠自身力量幾乎無法翻身;即使Zana盡力將他們送望寄宿學校,因為種種家庭或個人因素,能夠從一而終的孩童仍少之又少。
在這部影片中,孩童透過傻瓜相機的簡單媒介發揮了最大創作自由。其中所拍攝的對象大部分都偏向人物,卻能恰如其分地展現在地情感,似乎能讓觀者拋對於紅燈區的成見而最真實赤裸的接觸所謂紅燈區除了性工作以外的部份,但卻沒有給人逼視的壓迫感,反見兒童對生活純真的觀察與看待。
藉由攝影,孩童似乎取得了主動詮釋權,以他們自己的目光保存他們的生活影像,但事實上,不論在攝影展或是在這部影片中,他們依然沒有脫離「被詮釋」和「被看」的地位;除了他們的攝影作品是「被看」和「被詮釋」的之外,其中被呈現出來的東西和揀選標準依然可能以西方眼光為重。事實上,那些影像的消費者,自影片中所拍攝到的來看,依然多屬西方人,對於一個未曾親身體驗的地方是後抱持著獵奇的心態去看待,則不得而知;同樣的影像,在當地人的眼中、在同社會卻不同階級的眼中又會是什麼樣子,影片中也沒有交待。
整部影片,不論從內容或視角的觀點來看,都相當地發人省思。世界上竟有一處地方、有一群人,在國家內部甚或群體內部都是被歧視的;而孩童和外國工作者反而作為一個中介,將這個地方的生活種種,以影像的方式傳達給全世界。視覺在這部影片中作為主體,呈現出來的除了對一個地方的重新認識之外,也間接點出了同為真實影像卻可能造成不同成效:片頭的影像、拍攝記錄當地生活的影像、和孩子們透過攝影所呈現的影像,透露出的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詮釋。除了影像資料的連續性對觀者的影響之外,「真實」的影像所呈現出來的究竟是否為「真實」早已成唯一種弔詭;即使如這部紀錄片以多視角來呈現同一時間的同一個地方,其全面性的達到仍是不可能,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推測,以影像來記錄、或是以文字來記錄,其記錄成果的意涵流動性是相近而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這部紀錄片的重心並不在紀錄這些孩子與社會問題,而是一個介入者,試圖將他們從中拉出的努力,儘管結果不盡完美,卻也讓我們從藝術家和貧童之間的感情交流,因簡單天真、訴諸人道而顯得動人;但貧童生長環境的描述流於浮面,問題根源無法細緻呈現,也是事實。然而當這部影片後來發展成一個更具規模的教育計畫,並持續在推動進行,無疑也對藝術的力量做了一個可敬的註腳。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 紙的插畫-俄羅斯藝術家Yulia Brodskaya ]
紙材創作一直視生活中我很喜歡的一種創作方式。因為,紙雖然只是平面的媒材,但是經過加工或是印刷可能因而跨越平面成為另一種驚艷的視覺創作。
剛好看到這一系列以紙為媒材的創作,以紙的捲曲性去呈現線購成面的創作,內容不但將紙的特性運用的恰如其分,在視覺上更令人驚艷,或許它看起來僅僅是平面的效果,但是透過配色及視覺規劃,它不僅僅視平面了,可以說是一個立面,而且透過色彩,它更顯精彩。
這一系列精采無比的剪紙作品,是俄羅斯藝術家Yulia Brodskaya創作的,Yulia Brodskaya的每個作品,都有相當華麗的顏色,以及豐富的結構性,讓欣賞的人一看到他的作品,就會被深深的吸引住。甚至將其運用到櫥窗設計上,別有一番風味。
這樣的櫥窗,透過別於一般的媒材去營造櫥窗的整體感,雖然紙的佈置較費工夫,但是整體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絕對不雅於一般的櫥窗擺設,甚至因為特別更容易吸引人去注意它,我想這種設計創作你說他是很難的,我想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我想硬要說它是難的,那應該是在媒材的找尋級掌控,其實紙張只不過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元素,但是沒想過運用它去做些甚麼,或是通常只會拿它來印圖案,其實他有很多可行性,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用點心,我想很多平凡無期的物品都將會變得精彩與無限可能。不然其實除了美感的營造以外,這樣的創作絕大部份最需要的是耐心,你看它的結構與細節都是用耐心去營造與堆積出來的視覺效果。
以下是俄羅斯藝術家Yulia Brodskaya其他以紙維媒材的創作作品。其實紙的創作很多元,剪紙、雕刻、折紙、紙雕都是它可以表現的各種方法,我想只要對生活多點用心,那一切都會變得更有意思。
關於Yulia Brodskaya
Russian graphic designer: Yulica Brodskaya, 自由插畫家, 圖形設計師, 出生於俄羅斯, 2004年移居倫敦。
這是在網站上介紹自己的一段話
I was born in Russia where I started out as a fine artist producing contemporary office decoration artwork for Moscow based companies while studying for my first degree in Graphic Design. In 2004 I moved to London, earned my M.A. in Graphic Communication and since then have been busy with parallel careers as an illustrator and a freelance graphic designer.
Awards: 1st prize in the Russian Conceptual Packaging Design Competition; in recognition of typographic achievement I have been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ypographic Designers (2006). Clients include Orange, RedBull, BBH, How2 T-shirts, International Organ Festival, ARMI, Touchnote cards and CUBE magazine.
I’m constantly experimenting and evolving, always pushing my style in new directions: my greatest passion is to explore the ways of combining illustration and typography.
中文翻譯
我在俄羅斯出生,俄羅斯是我開始作為一位好的藝術家的地方:當我在平面設計裡為我的初階研究時,我透過生產當代辦公室裝飾圖於莫斯科的公司學習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 在2004年我去了倫敦, 在那我爭取到M.A. 在視覺傳達的領域裡同時忙於成為一個插圖畫家和一個自由作家繪圖人的經歷。
獲獎紀錄︰ 在俄國概念的封裝設計競爭裡的第1名; 為表揚印刷上的成就我已經當選國際平面設計的成員(2006)。 客戶包括橙,RedBull,BBH,How2 T恤,國際器官節日,ARMI,Touchnote 卡片和CUBE雜誌。
我不斷的在嘗試和形成,總是在將我的風格推向新的方向︰ 我的最巨大的激情是探究結合插圖和印刷的方法。
紙的插畫家,一樣的豐富,依然和向量插畫一樣的色彩斑斕,誰說只有繪畫圖才可以畫插畫?!
剛好看到這一系列以紙為媒材的創作,以紙的捲曲性去呈現線購成面的創作,內容不但將紙的特性運用的恰如其分,在視覺上更令人驚艷,或許它看起來僅僅是平面的效果,但是透過配色及視覺規劃,它不僅僅視平面了,可以說是一個立面,而且透過色彩,它更顯精彩。
這一系列精采無比的剪紙作品,是俄羅斯藝術家Yulia Brodskaya創作的,Yulia Brodskaya的每個作品,都有相當華麗的顏色,以及豐富的結構性,讓欣賞的人一看到他的作品,就會被深深的吸引住。甚至將其運用到櫥窗設計上,別有一番風味。
這樣的櫥窗,透過別於一般的媒材去營造櫥窗的整體感,雖然紙的佈置較費工夫,但是整體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絕對不雅於一般的櫥窗擺設,甚至因為特別更容易吸引人去注意它,我想這種設計創作你說他是很難的,我想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我想硬要說它是難的,那應該是在媒材的找尋級掌控,其實紙張只不過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元素,但是沒想過運用它去做些甚麼,或是通常只會拿它來印圖案,其實他有很多可行性,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用點心,我想很多平凡無期的物品都將會變得精彩與無限可能。不然其實除了美感的營造以外,這樣的創作絕大部份最需要的是耐心,你看它的結構與細節都是用耐心去營造與堆積出來的視覺效果。
以下是俄羅斯藝術家Yulia Brodskaya其他以紙維媒材的創作作品。其實紙的創作很多元,剪紙、雕刻、折紙、紙雕都是它可以表現的各種方法,我想只要對生活多點用心,那一切都會變得更有意思。
關於Yulia Brodskaya
Russian graphic designer: Yulica Brodskaya, 自由插畫家, 圖形設計師, 出生於俄羅斯, 2004年移居倫敦。
這是在網站上介紹自己的一段話
I was born in Russia where I started out as a fine artist producing contemporary office decoration artwork for Moscow based companies while studying for my first degree in Graphic Design. In 2004 I moved to London, earned my M.A. in Graphic Communication and since then have been busy with parallel careers as an illustrator and a freelance graphic designer.
Awards: 1st prize in the Russian Conceptual Packaging Design Competition; in recognition of typographic achievement I have been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ypographic Designers (2006). Clients include Orange, RedBull, BBH, How2 T-shirts, International Organ Festival, ARMI, Touchnote cards and CUBE magazine.
I’m constantly experimenting and evolving, always pushing my style in new directions: my greatest passion is to explore the ways of combining illustration and typography.
中文翻譯
我在俄羅斯出生,俄羅斯是我開始作為一位好的藝術家的地方:當我在平面設計裡為我的初階研究時,我透過生產當代辦公室裝飾圖於莫斯科的公司學習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 在2004年我去了倫敦, 在那我爭取到M.A. 在視覺傳達的領域裡同時忙於成為一個插圖畫家和一個自由作家繪圖人的經歷。
獲獎紀錄︰ 在俄國概念的封裝設計競爭裡的第1名; 為表揚印刷上的成就我已經當選國際平面設計的成員(2006)。 客戶包括橙,RedBull,BBH,How2 T恤,國際器官節日,ARMI,Touchnote 卡片和CUBE雜誌。
我不斷的在嘗試和形成,總是在將我的風格推向新的方向︰ 我的最巨大的激情是探究結合插圖和印刷的方法。
紙的插畫家,一樣的豐富,依然和向量插畫一樣的色彩斑斕,誰說只有繪畫圖才可以畫插畫?!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 便利貼藝術 ]
對我而言,便利貼是我求學生涯上課無聊的傳紙條工具,好像就只有這功能,所以我沒有想過有一天它會很紅,甚至得到金鐘獎。不過,不可否認的,便利貼真的是好設計,應該說是方便的設計,因為它可以黏又可以拔下來、可以貼在任何你想貼的地方、傳紙條時它還附有背膠可以幫你封起來,真的是聰明的設計。現在,在補習班時,天天看到學生在使用便利貼作筆記,我常常懷疑是在傳紙條吧!不過在命中注定我愛你捧紅便利貼以後現在便利貼不只便利還很花俏。
我印象最深刻,便利貼最好用的一次就是我有一個朋友,把他女朋友交代的事,一件紀錄在一張便利貼上,貼滿他房間的牆面,我第一次踏進他房間時,剎時,發現這真是一個高招阿!果然,他就是靠這招,讓他女朋友很感動!
不過,我最近看到很有意思的便利貼用途就是將他運用到設計上,變成創作的媒材,一樣是紙,在創作運用上因為他特殊的可黏性與形狀的一致性,變成了他的特色,運用在設計上也變得更有意思。
便利貼藝術,我想真的是用心去觀察事物,更認真去玩設計。設計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嚴肅,也沒有非要怎麼作而作,其實很多東西可以去想、去試,那其實真的會發現世界上無奇不有,甚麼都有可能發生。利用便利貼創作,和電腦和電腦裡的創作的Pixel插畫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想到了大學時期的王開立老師,他運用Pixel創作出許多有故事的插畫,很精彩。有幸趣的可以先到開立老師的網站去聞香一下http://klwang.myweb.hinet.net/,下次來大大的介紹一下開立老師的Pixel創作好了。
我印象最深刻,便利貼最好用的一次就是我有一個朋友,把他女朋友交代的事,一件紀錄在一張便利貼上,貼滿他房間的牆面,我第一次踏進他房間時,剎時,發現這真是一個高招阿!果然,他就是靠這招,讓他女朋友很感動!
不過,我最近看到很有意思的便利貼用途就是將他運用到設計上,變成創作的媒材,一樣是紙,在創作運用上因為他特殊的可黏性與形狀的一致性,變成了他的特色,運用在設計上也變得更有意思。
便利貼藝術,我想真的是用心去觀察事物,更認真去玩設計。設計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嚴肅,也沒有非要怎麼作而作,其實很多東西可以去想、去試,那其實真的會發現世界上無奇不有,甚麼都有可能發生。利用便利貼創作,和電腦和電腦裡的創作的Pixel插畫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想到了大學時期的王開立老師,他運用Pixel創作出許多有故事的插畫,很精彩。有幸趣的可以先到開立老師的網站去聞香一下http://klwang.myweb.hinet.net/,下次來大大的介紹一下開立老師的Pixel創作好了。
開立老師的豔陽下的和平一村(翻拍自網站)
為甚麼我會說便利貼創作跟Pixel有異取同工之妙呢?其實便利貼單張看可以是一個單純的方塊,而當方塊與方塊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像低解析度的圖片一樣會出現網格的感覺,看起來像很多很多鋸齒的方塊沒有一條滑順的線條,但是這樣的畫面卻也別也一番風味。
為甚麼我會說便利貼創作跟Pixel有異取同工之妙呢?其實便利貼單張看可以是一個單純的方塊,而當方塊與方塊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像低解析度的圖片一樣會出現網格的感覺,看起來像很多很多鋸齒的方塊沒有一條滑順的線條,但是這樣的畫面卻也別也一番風味。
以下是便利貼創作